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刘醒龙“和生活辩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30日10:07 来源:武汉晚报(武汉)
坐在过道上的听众。
著名作家刘醒龙“和生活辩论”
坐在过道上的听众。
命运喜欢开玩笑
著名作家刘醒龙“和生活辩论”
著名作家刘醒龙“和生活辩论”
命运喜欢开玩笑

  但总体是公平的

  文学像是位朋友

  你总会与他相逢

  昨天下午,著名作家刘醒龙做客武汉“名家论坛”,带来一场名为“和生活辩论”的讲座。这场讲座,刘醒龙表示是和听众赴一次迟来的约定。“来武 汉整整20年,我曾向媒体朋友和读者承诺,一定会写一部关于武汉的小说。今年我终于完成了这个承诺,长篇小说《蟠虺》出版发行。此前我写过许多乡村题材的 作品,从乡村进入城市话语,是一个转折。”

  关于“和生活辩论”的主题,刘醒龙有感而发。“文学是对日常生活的挑战,是对过日子方法的挑战。记得2011年我获得茅盾文学奖时,曾说过:写作是过日子,获奖是过年。过年是为了大家找个机会热闹一下。但重要的是过日子,我们一定要看护好我们过日子的方式。”

  现场

  10年工厂生活感知生活不易

  成为作家之前,刘醒龙有过10年的工厂生活,也是充满青春梦想的10年。“阀门厂工人中,车工是最苦最累的,必须三班倒上班。当了10年车工,我每年拿两次先进生产者荣誉。”10年中,他拿了20张奖状。

  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对他脖子上十几个白色疤痕很好奇。“那些有着优美弧线的伤痕,正是我当车工强力切削不锈钢时铁屑飞溅的烙印。被车刀挤压 下来的铁屑带着六七百度的高温,偶尔会准确地钻入我的领口,因为强力切削时不能中断操作,必须等这一刀走完,停下车床后才能处理。这当中,滚烫的铁屑会将 接触到的肌肤烫出一股烤肉味道。这个世界有机会闻到自己肌体发出的烤肉味的人应该不会很多。”

  如今回忆起这段生活,他十分感激,“这段经历让我知道了生活的不易,我们要奋斗去拼搏。最怕的是过得很惬意。”

  “我的一位初中的同桌总是抄我的作业,毕业后他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当了区委副书记,有一次在县城的小街上遇见,他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从坡上 俯冲直下,颇为潇洒,我跟他打招呼,他竟然装作不认识我。当晚我失眠了。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失眠。就在那个不眠之夜,我为自己绘制了一个普通青年的人生梦 想。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学子最喜欢的梦想:将自己的一生交给文学。无论成功与否,决不半途而废。”

  创作《圣天门口》 6年几乎足不出户

  这么多年过去,他陆续写出《圣天门口》《天行者》等有影响的作品,刘醒龙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我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言放弃,只要选择的道路,不论成功与否,绝不后悔,会全力以赴。”

  从开始选择写作之后,他只要不出差,不生病,每天早上6点25分准点起床,先去游泳,再回家吃早饭,接着开始写作。“人生最关键的不是选择,是付出。人生可能有无数次选择的机会,但是没有坚忍不拔的付出,所有选择都不会有实际意义。”

  对于作家这个职业,刘醒龙认为它是“看起来不平凡,其实是很平凡的”,“作家的创作很普通,首先必须要有好的体力。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创作《圣天门口》时,刘醒龙过了6年几乎足不出户的日子。小说发表后,他几度上过车被警察拦下查身份证。“我一直是板寸头,当时写这部小说写得面色苍白, 付出了很大的体力和精力,估计警察看我特像看刚从牢里放出来的犯人。”

  颈椎病竟然让他的“歪脖子”正过来了

  “命运喜欢给你开玩笑,命运总体来说也是公平的。”就如10年的车工生涯,让刘醒龙站立时习惯性往右偏脖子,“因为工作时铁屑残渣总向左飞 出,往右歪脖子躲避铁屑成了下意识的动作。”而多年的写作生涯,使得颈椎病几乎是每位作家的职业病,“我的脖子向左偏能缓解疼痛,这么一来,我的脖子正过 来了。”

  “文学是我们理解命运的方式。”刘醒龙送给听众三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一是喝一次珠穆朗玛峰的泉水,“喝了以后才知道什么水才能称 之为纯洁。”二是看一次杨丽萍表演的《孔雀》,“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震撼心灵。”三是完完整整地用心读一遍《红楼梦》,“读这本书时,你才能体会到自 身的修养到了什么境界,否则会愧对经典。”

  “作家的写作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读者的阅读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刘醒龙说,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有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一大批文学巨匠,还在于有伟大的读者。“阅读是一件必须尊重常识的事情,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让我们成为时代伟大的读者。”

  互动

  文学无所不在 就像你的朋友

  昨天的讲座受到了不少大、中学生的欢迎,接连有几位大中学生提问跟刘醒龙探讨文学问题。一位高一学生激动地说,看过您很多文学作品,可以说您 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文学就像朋友,在你没有遇上他之前,你并不知道他是朋友。遇到他以后,你就会知道原来这位朋友这么好。”刘醒龙说,“我像你这么大 时,也看小说,但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作家。那个时候,我的梦想是当兵,特别想当一名中尉。当我很小的时候,我爷爷跟我讲故事,文学以一种‘说’的形式出现 的,文学对我们来说无所不在,总会和它相逢。”

  对话

  本土文化显示出的危机,我很担心

  记者:您前不久出版的长篇小说《蟠虺》引起了很大关注,在讲座开始前,您也提到了这部作品是一次转折,是和武汉读者的约定。能否谈一下您这部作品的创作体会。

  刘醒龙:很多人去省博,可能都会去看曾侯乙编钟,而对曾侯乙尊盘这件国宝中的国宝,关注度没这么大。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甚 至是对社会惯性的反驳。这部小说中,我提到了曾侯乙尊盘有这部分原因。据我所知,在中国所有出土的青铜文物中,曾侯乙尊盘应该是唯一无法复制的文物。曾侯

  乙尊盘究竟是用“失蜡法”还是“范铸法”制作,没有金属铸造知识的人不太好理解。中国古代的青铜制造传统工艺是“范铸法”。现在业界大多认为曾侯乙尊盘是

  用“失蜡法”制作的,这种方法来自于欧洲。在尊盘的铸造方式的认同上,本土文化显示出一种危机,这种危机是潜藏在惯性中的。在了解这些资料时,我的心中有

  种苍凉的感觉。近代中国文化人心中的那种强烈心理暗示,唯有出自欧美的东西才是最顶级的,这种思维是我想批判的,任它发展下去肯定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安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