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张子清:忆孙绳武先生二三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0日07:3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子清

  6月13日《扬子晚报》刊登了著名翻译家孙绳武先生逝世的一则简讯,开头一段是:“莎士比亚、泰戈尔、普希金……这些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师的名 字,因翻译家、出版家的牵线搭桥而被国人所认识和喜爱。而那位曾为国人的文学视界打开太多窗户的著名出版家、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孙绳武先 生,却于9日晚永远地离开了。”这则简讯顿使我的心情变得沉重异常:我从此失却了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和助人为乐的朋友。

  “文革”结束后,我和孙老一直保持联系,我受益于他的教诲和帮助难以言尽。前几年,我曾在《文艺报》刊载了一系列介绍华裔美国作家的文章,孙老 读到后很高兴,鼓励我继续写,并说那是一块值得开拓的领域。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吴继珍约我翻译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蛛网与磬 石》,因当时手头另有任务,我便请冯冬和张锡麟翻译,我担任校对,2009年交稿。2010年春节,我像往年一样,给孙老打电话拜年问安,并向他汇报我一 年来做了些什么,其中包括《蛛网与磬石》的译事。孙老听了备感欣慰,记起了他多年前组织吴岩等人翻译的《太阳与雨:托马斯·沃尔夫中短篇小说选》,但对自 己没来得及组织翻译托马斯·沃尔夫的全集深感遗憾。我告诉他说,吴继珍已经组织人翻译了托马斯·沃尔夫的四部曲《时间与河流》《天使,望故乡》《蛛网与磐 石》和《你不能再回家》,快要出版了。孙老听到这个消息时,连声夸奖吴继珍能干、心细、做事踏实。他一直阅读寄送给他的《文艺报》和其他报刊,特别关注外 国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情况。虽然他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思维依然活跃,谈锋不减,同他通话时,我总听到他那略带河南口音的普通话,犹如一道清泉,潺潺地流入 人的心田。

  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姚永彩和左宜两位老师偕同我出差北京,与外国文学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孙老先把我们介绍给 当时的编辑施咸荣先生洽谈具体翻译项目。没料到当时突发寒潮,孙老除热情接待外,还亲自乘公共汽车到我们下榻的宾馆,给我们三人送来棉衣御寒。自此以后, 我和他通电话时,他总要问到姚永彩和左宜以及南大外文系总支书记李鑫的近况,并要代他向他们问候。后来当我告诉他李鑫书记和左宜老师已经作古时,他感到可 惜,说他们的年龄还不是很大。作为“制定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个选题计划的主持人”,孙老对基层普通的外国文学学者如此关心,如此平易近人,可以说在出版界 是少见的。

  90年代,我有一次在参加北京举行的美国文学研讨会期间,邀约外文所王逢振和北京理工大学王贵明去朝外工体北路东中街小区看望孙老和卢永福先 生。孙老住在一栋极为普通的陈旧楼房的六楼,房子没有客厅,书房大概七八平方米,显得过于拥挤、局促,更不必说一个年迈之人上下楼会有极大的不便。我当时 暗忖:一个在外国文学界和出版界享有崇高声誉的专家,怎么会节俭克己到如此地步?我不禁想起孔子夸奖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者孙老也。

  我一直念念不忘孙老和卢老的栽培,他们推荐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而且是直接从北京寄来表格填写的。一般说,各省市写作者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需要基层推荐。这对当时初出茅庐的我,不啻是极大的鼓舞。我曾在2012年春节写了一首诗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百年期

  ——敬赠孙老、卢老

  欣闻孙老绳武与卢老永福二老今年已近期颐之年:孙老九十五,卢老九十。二老毕生精力贡献出版事业,在外国文学界和出版界德高望重,提携后辈尤为众人称颂。二老雪中送炭,后辈深承眷注,铭刻不忘。今写诗四行,特表心意,不合格律,只能算是打油诗。

  乘风日行八万里,

  回首不觉百年期。

  朝霞夕照皆美好,

  浩瀚宇宙无边际。

  壬辰龙年正月初四

  遥望窗外,只见高悬空中的一轮橘红色圆月,失去了往日愉悦的金色,给人以分外的苍凉、凄恻。我想,在北京的卢老这时也许与我有同感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