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2014《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作家翻译家改稿班在甘肃举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1日09:03 来源: 中国作家网 明江



  6月5日至9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酒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甘肃省阿克塞县文联、协办的“《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作家翻译家改稿班”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举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酒泉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基伟,天津市作协主席赵玫,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局长、总译审阿里木江•沙比提,甘肃省文联巡视员孙周秦等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民族文学》事业发展部主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赵晏彪主持。

  石一宁表示,哈萨克文版创刊已经将近两年,为哈萨克族作家与国内乃至世界各民族作家,为哈萨克族文学与国内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学,搭起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打开了一个学习与借鉴的窗口,对哈萨克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对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对民族团结进步意义深远。哈萨克文版2012年9月创刊后在哈萨克族文学界产生了热烈反应,从创刊至今,一共刊发了近130篇翻译作品、近30篇母语作家作品,70位翻译家参与了哈萨克文版的翻译工作。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有这么多翻译家参与,说明哈萨克族文学界对《民族文学》哈文版的鼎力支持,也说明哈萨克族文学事业的繁荣兴旺。《民族文学》哈文版也引起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文学界的关注,现在已发行到了哈萨克斯坦,还计划在适当的时候刊发哈萨克斯坦文学作品专辑。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也将给《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石一宁表示,期望通过举办改稿班和交流座谈会,给作家和翻译家提供一个切磋创作和翻译心得、打磨修改作品、进一步提高创作和翻译质量的机会,同时广泛听取作家翻译家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把民族文学哈文版和其他文版办得更好。

  孙周秦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来,甘肃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涌现了很多有全国性影响的少数民族作家,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实现了新的突破,迎来了文学创作的第三个热潮。甘肃省文联、作协以及飞天杂志社等部门始终把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把西北特色和民族特色当成甘肃文学发展的着重点,多措并举,助推甘肃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此次改稿班对进一步提升哈萨克族母语文学创作水平、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甘肃省的作者来说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同《民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等同行的交流沟通和联络,学习借鉴培养扶持少数民族作家方面的经验做法,调动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不断推出新人新作。

  阿里木江•沙比提表示,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承担《民族文学》五个少数民族文字版的翻译审稿工作,对日常工作繁重的翻译局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是,《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办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是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体现,完成这项工作对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而言有着不可推卸义不容辞的责任。截至目前,中国民族翻译局完成了《民族文学》五个少数民族文字版共112期、1232万字的审读和翻译任务,其中哈萨克文版11期、121万字。近年来《民族文学》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原创和翻译作品,成了各民族文学甚至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的平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彼此认可和尊重,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高度赞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位作家翻译家的用心努力和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翻译作为桥梁才能够在不同的语言领域被更多的读者阅读并广为传播,才能延续其生命力并更好地实现作品的价值。因此,翻译这支笔,能让思想的光辉、文明的成果穿越时空,照亮我们多民族的家园、照亮我们伟大的时代。希望翻译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承载着的历史重任,增加责任感使命感,珍惜学习机会,多交流,多沟通,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对提高翻译资质量多提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把刊物办得更好,把更多优秀的母语和翻译作品奉献给读者。

  卡克西•海尔江、朱马拜•毕拉勒、巴拉潘•热巴吐、夏坎•柏克泰、哈志别克、哈迪拉等20多位哈萨克族翻译家、母语作家参加了改稿班,他们是当前活跃在哈萨克文学翻译领域的老中青三代作家翻译家代表。

  艾克拜尔•米吉提、叶梅、赵玫、卡克西•海尔江、朱马拜•毕拉勒等知名作家翻译家结合自己的创作进行交流讲座,认为作家既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创作技巧,又要挖掘民族文化,饱含文化自觉和文学自信,通过文学创作与翻译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做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使者,不断创新、富于创造性,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

  参加改稿班开班仪式的还有冯艺、邵振国、布仁巴雅尔、温亚军、冯德华、赵剑平、马青山、徐艺嘉,以及参加《飞天》酒泉文学笔会的多民族作家。改稿班期间,部分多民族作家还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重温了铁人不畏艰险、艰苦创业、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一生,大家深受教育和感动。

  据介绍,《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自2012年9月创刊以来,平稳健康发展,翻译出版了老舍、铁凝、吉狄马加、马识途、叶广芩、鲍尔吉•原野、艾克拜尔•米吉提、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等国内知名作家,海明威、巴勃鲁•聂鲁达、奥尔罕•帕慕克、莫言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以及朱马拜•毕拉勒、乌拉孜汗•阿合买提、阿孜亚•马合别尔、叶尔兰•努尔德汗、胡安什•达来、努尔波拉提•阿布都哈德尔、巴哈尔•别尔德别克、哈志别克•艾达尔汗、比勒斯别克•阿布都热扎合、赛力克•哈文拜、赛力克•赛肯等近30位当今活跃的哈萨克族母语作家的佳作,成为国内外文学精品荟萃的园地。参与杂志社翻译工作的有:卡克西•海尔江、乃依曼、巴扎尔汗•乌古孜拜、阿布列孜•哈木再、赛力克•哈文拜等等中国哈萨克族翻译大师,以及加依尔别克•木哈买提汗、拉扎提•乌拉孜汗、巴拉潘•热巴吐、夏坎•柏克泰、阿布都哈孜•扎汗等知名翻译家,哈志别克•艾达尔汗、胡安什•俄利亚斯、乌拉再•哈怕依、加纳尔•努尔索勒、哈迪拉•努尔哈力、俄布拉依•对山等等年轻一代的翻译家。这些数量达70多人的翻译家大部分不仅仅是译者,也是国内哈萨克文坛上比较有知名度的作家、诗人或评论家,他们为壮大哈萨克文学翻译队伍、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

  《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注重利用语言优势,以刊物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中哈文学交流,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工程。创刊后,杂志社主编及相关领导与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木拉提等人会面,积极建立联系,共同探讨文学交流与合作方式。刊物翻译发表的小说《咳嗽天鹅》(铁凝)、《丹砂的味道》(肖勤)、《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叶梅)、《透明的红萝卜》、《讲故事的人》(莫言)等等作品被哈萨克斯坦《世界文学》杂志转载。哈萨克斯坦著名学者吐尔逊•朱尔特拜和迪汗•哈迷扎别克沃夫曾到《民族文学》杂志社访问,他们表示,虽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学频繁地介绍到哈萨克斯坦,但后期这种文学交流有些滞后,现在的《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可以让哈萨克斯坦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更多地了解到中国文学,起到促进两国文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据悉,为了进一步提高创作和翻译质量,求真务实出精品,在中国作协的领导下,杂志社最近几年都举办了一系列改稿班。今年三月份,举行了2014《民族文学》重点作家改稿班,6月底还将在内蒙古通辽市举办蒙古文版改稿班,藏文版、维吾尔文版和朝鲜文版的改稿班也将陆续举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