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这个春天我们不仅收获了美好——首届少数民族题材影视编剧研修班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6日09: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 杭 石彦伟

  近日,第一期民族题材影视剧本创作培训班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学员,是从175位影视剧作者中遴选出来的,包括汉、满、蒙古、藏、壮、土家、苗、彝、白、仡佬、羌、达斡尔、毛南等十余个民族。他们中既有资深编剧,也有后起之秀,既有“夏衍杯”电影剧本征集活动获奖者,也有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本遴选的获奖者,可谓队伍整齐,实力强劲。

  本期培训班由国家民委文宣司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联合举办,是深入推进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研修班从筹划到结束,一直受到国家民委和中国作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培训班课程设计采取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了考察体验、电影观摩、主题讨论等环节。开设了民族宗教政策、剧作基础知识、国内外影视对比、民族电影的升级与突破等课程。开学伊始,班里还迅速建立了QQ群,让大家彼此更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交流。

  9天时间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等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学员们授课。8天的课堂教学设置了16位导师的专题讲座,每天晚上,全部安排放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实时进行观摩教学。而自发的课余讨论是在每天晚上电影落幕之后,大家在宿舍楼的“天井”里热烈交流,有时候进行到午夜。学员们表示,参加这次培训班,不仅收获了美好的友谊,更收获了知识与营养,开阔了眼界。

  “我们找到了创作的方向”

  培训班上,来自文学界、影视界的老师们围绕影视剧本创作的规律和技巧方法,以及相关的民族宗教问题,给学员们做了详尽的讲解。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的讲座《文学性在电影中的表现》,认为文学是电影的根基和灵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的《让创作回归心灵》,在提醒大家把握“豹头、熊腰、凤尾”的创作规律的同时,要求学员深入生活,亲吻大地,拥抱人民,实现故事和表达的不断创新;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赵晏彪在授课时,总结了影视剧本创新的8条要素:题材是否独家发现、主题是否有独到见解、人物是否有独立的性格、细节是否独具慧眼、结构是否独辟蹊径、结局是否独树一帜、对话是否别具一格、描写是否具有文采。

  小说创作与影视创作虽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曲士飞、黄丹、倪学礼等授课者都讲到了影视剧本创作与小说创作的区别。学员们感受到,小说创作就像工匠打造一件首饰,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影视剧创作却像一个机加工车间,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

  来自赤峰市文联的满族学员王樵夫说:“老师的精彩讲座,犹如色香味俱全的文学盛宴,更加催发和丰富了我们创作的灵感和思维的触角。曾经的迷乱、犹疑,因为专家们的讲解而烟消云散。我们未来的创作前景,因为学者们的拨云见日而变得明丽和浩瀚。”

  “我找到了创作的方向。”蒙古族学员温杜斯有这样的感慨,方向错了,再使劲也是徒劳的。作为一名剧作者,首先要净化内心世界。只有这样,剧本才能传达出一种博爱和情怀。写剧本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对民族、对人类、对大自然履行一种责任。

  其实,这也是所有学员的共识。本期培训班明确了大家进行影视创作的“航向”。很多学员以往都是信马由缰地凭着自己的兴趣创作,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不知怎样写才能有所提升。此次研修班课程的开设,尤其让汉族编剧对少数民族影视剧创作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许多人过去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几乎一无所知,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缺乏科学的认识,创作的剧本也大多流于表面、流于形式,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许多汉族剧作家说,以往他们对于少数民族,在艺术创作时候大多抱着猎奇的心态,并没有深入到少数民族的内心。通过这次学习班,他们认识到,一方面要在作品中表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貌,一方面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特质,用电影讲述当下少数民族的生存境遇,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民族题材电影不再是单纯追求外在,不再是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而是要本真地去反映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汉族编剧应当有文化自觉性,时刻关注民族政策,学习民族文化和历史,端正民族电影的写作态度。而少数民族剧作家则表示,要将眼界完全打开,不要将自我局限于本民族之中,更要投身于广阔繁荣的社会之中,才能创作出不负于民族精神、时代风貌的作品。

  对此,学员胡刃说:“讲座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影视剧市场的现状,详尽地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的过去、现状和美好前景。由此,我才知道,少数民族题材影视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重要的社会价值。我立志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来自甘肃的藏族学员斗格扎西说,自己将全身心地投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事业中去,努力创作出能与国际电影接轨的优秀作品。同时,他呼吁,电影爱好者共同参与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事业中来,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辉煌明天而共同奋斗。

  达斡尔族学员娜恩达拉觉得,自己的创作一度走入误区,庆幸的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搭建了这个平台。“我就像一个久渴的朝圣者,聆听每一位不为名、不为利、为中华电影事业奔波的老师们发自肺腑的真心点拨。这些真心点拨,仿佛是一盏盏酥油灯散发出来的那一股香气,从故事的发现、视觉的调整、题材的叙事结构以及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的角度等诸多方面,丝丝浸润着我的心田。”

  倡议书:用生花妙笔表现民族团结

  部分学员在交流中认为当下影视剧流于浮夸之风、戏谑之风,因此他们自发签署了一份倡议书,并向全国各民族编剧发出呐喊,希望各民族能够互爱互助,珍视友谊,为至今尚没有本民族题材电影的20余个民族提供创作援助,深入学习所写民族的变迁历史、文明传统、生活习惯和信仰禁忌,尊重文化的平等与他者的尊严,以多元文化观看待民族历史与现实问题。身为文艺工作者应当将发挥正能量、表现民族团结和谐的影视作品送到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当地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倡议书一经公布便得到社会上许多剧作家的支持和称赞。

  这份倡议书体现了这50位剧作家共同展望中国少数民族影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愿景。其全文如下:

  一、各民族剧作者应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作为少数民族影视创作的基本原则,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各族人民共建文化强国、共圆中国梦的美好理想贡献自己的文化智慧。

  二、各民族剧作者应本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创作理念,深入学习所写民族的变迁历史、文明传统、生活习惯和信仰禁忌,尊重文化的平等与他者的尊严,以多元文化观看待民族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各民族剧作者和观众读者应以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少数民族影视创作:既鼓励本民族剧作者创作本民族题材,也鼓励其他民族剧作者创作本民族题材。剧作者在创作其他民族题材的作品时,应虚心向该民族的土地和人民学习,杜绝浮光掠影、风俗风光的浅薄描摹,杜绝触动伤疤、伤害心灵的猎奇能事,杜绝一知半解、想当然式的塞责心态。

  四、各民族剧作者应努力探求和彰显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与生俱来、丰富存在的正能量元素,书写高尚,讴歌良善,表达纯洁,传递温暖,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创作倾向,正视和凸显民族影视作品在净化审美环境、端正市场风气方面的重要价值。

  五、各民族剧作者应秉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优良传统,互爱互助,珍视友谊,为至今尚没有本民族题材电影的20余个民族提供创作援助,同时加快其他少数民族电影的升级与拓展,共同促进中华多民族文化版图的完整。

  让我们共同祈愿: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影视园地万紫千红,中华各民族兄弟姐妹友谊长存!

  在培训班结束不久,剧本就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向了北京,飞向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剧本部办公室。学后而知不足,学后而激发了创作热情。令人可喜的是,编剧们的水平普遍有了提高,特别是几位编剧创作的关于较少民族和尚未拍摄过电影的民族的剧本,将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备选剧本之一。赵晏彪说,编剧研修班结束了,但我们的路还很长,至今还有20多个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题材的电影,剧本部承载着为没有本民族题材电影的民族填补空白的特殊任务。有国家民委和中国作协的支持,有众多的作家、剧作家积极参与,相信将有更多更优秀的剧本出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