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赵瑜:报告文学不直面现实是自绝于读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7日09:57 来源:北京晨报(北京)
上接C01版
上接C01版


  赵瑜,1955年出生于山西长治,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三次荣获赵树理文学奖、三次徐迟报告文学奖、三次中国作家文学奖及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等作品影响深远。

  为何阉割《马家军调查》

  北京晨报(微博):在当年出版的各版本《马家军调查》中,都缺了一章,所以读者们始终搞不清马家军究竟服用兴奋剂了没有,现在您能说出答案吗?

  赵瑜:这次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赵瑜30年作品经典”中,第一次将《马家军调查》中第14章正式出版,即《药魔重创马家军》,大家看后自然知道答案。

  这本书我是1995年写完的,辗转了几家出版社,始终没法公开发表,很多文学刊物对它感兴趣,可那时没有整卷发一篇文章的先例,如果连载,由 于太敏感,很可能中间被叫停,谁都不愿承担这个风险。直到1998年初,《中国作家》杂志社一名编辑顶住压力,力主发表,可觉得第14章太敏感,他找我来 “商量”,这一“商量”,还真把我说服了。

  他说,你又不是为了这一章写的这本书,如果读者把注意力都放到这章上面,却忽略了你这本书的主题,你愿意吗?不如先删去,将来再发。我一想,是啊,在马家军遭遇的挫折中,兴奋剂只是一部分原因,况且咱说了也没什么用,最终我同意暂时拿下这一章。

  以后《马家军调查》出了很多版本,但始终没有这一章,那时我也想不到,它19年后才能与读者见面。

  其实我想写小说诗歌

  北京晨报:您开始从事报告文学创作时,正是“纯文学”风起云涌的时代,您为什么没选择后者呢?

  赵瑜:每个作家适合什么文体,要看你的潜力。其实我挺想写小说诗歌的,直到今天依然很喜欢,当年也写了不少,只是影响不大。好作家应该能驾驭 各种文体,但也许我更适合写纪实性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转向报告文学写作,得到了理论界老前辈们的认可与鼓励,自己也感觉写这个更得心应手。

  在我看来,报告文学贴土地更近,能比较理性地发表自己看法,可以承担更多的使命感,是一种知识分子写作,此外,中国读者对纪实写作情有独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展现出了纪实的风格,相比于浪漫与虚构,纪实更直接,也更受读者欢迎,从一些文学杂志搞的读者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来,报告文学始 终是最受关注的文体。

  报告文学为何走向衰落

  北京晨报:可现实是,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报告文学大大衰落了,这是为什么?

  赵瑜:这里面原因很复杂,首先是整体文化潮流改变了,今天人们沉浸在歌舞升平的氛围中,表演系招生,必然人山人海,现在年轻人更喜欢表演,希望成为明星,文学艺术整体受冷落。

  其次,对纪实文学制约依然太多,过去是很多东西不让写,现在可以写了,但没法发表,这是一个新现象,作家们还没有找到应对之道。毕竟作家也要 吃饭,也要考虑市场效益,写了发不了,只好放弃,或选择有市场的东西去写。《马家军调查》后,从2006年起,我写了《牺牲者》,共三卷,可八九年过去 了,至今无人问津,这次总算是出了其中的部分章节。

  整体氛围有缺陷,作家失去了创作的积极性,好处是读者们看历史看现实时,确实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什么毛病都没有,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家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北京晨报:说报告文学发表难,其实也不难,现在好多文学刊物都有报告文学栏目,刊登的都是为某酒厂老板、某乡镇干部歌功颂德之类,只要给钱,这种垃圾文章似乎很容易发表啊?

  赵瑜:看来你还真了解情况(笑),说报告文学创作低迷,并不是数量减少了,而是质量在下降。近十年来,报告文学产量其实一直在增加,可作品中 的理性精神、批判意识却严重下滑,这是对报告文学的矮化,这种一味迎合的作品有很多,可丧失了反思与批判精神,这样的写作是没有前途的。

  然而,写作能否批评现实,这在今天有一定争议和限制,这导致作家的独立精神减少了,能够直面国家、历史、现实的作品少了。不客气地说,报告文学这么写下去,是自绝于读者。

  当然,对作家们也要有宽容心,人总是要趋利避害的,一年好不容易写完一本书,却怎么也发表不了,连续几年下来,谁也坚持不下去。不否认,酒厂 老板、小官僚中也有好人好事,但作家要面对现实,既然生活中必然存在尖锐的矛盾,报告文学就应坚守真实,而真实一定是多层面的,不能变成单一的表扬稿。

  出现这样的局面,与我们目前的管理方式相关,其实,即使是写挣钱作品的作家,他们心中也知道读者喜欢什么,只是生活所迫,不能不装糊涂。

  不要沉浸在简单的二元对立中

  北京晨报:20年前,报告文学领域出了不少好作品,这是为什么?

  赵瑜:其实控制一直比较多,只是文学有弹性,那几年出现了高潮,因为采取了相对开明的管理方式,作家有创作积极性,报告文学篇幅长,审读起来很麻烦,也不太容易管。

  20年前报告文学风起云涌,震撼着读者们的心灵,当时批评性的东西比较多,现在歌颂的东西比较多,但这只是表象,两者未必是矛盾,否则又会走入非黑即白的误区中。批评多,也未必就是好现象,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眼光来看问题。

  在相当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用这种眼光看问题,形成了惯性,总之,你不是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不是地主,就是贫下中农,不是左派,就是右派,不是好事,就是坏事……事实上,单纯的批评与单纯的歌功颂德,本质上是一回事。

  今天很多人依然在这样看问题,一提起反贪,则不是贪官,就是清官,其实人是生活在同样的土壤与空气中的,怎么可能有人天生是贪官,有人天生是清官呢?在宣传中这么做可以,在文学中就不能这么做,这样的作品就算写出来了,老百姓也不会相信。

  文学应该坚守更完善、更有力度的真实,不能搞二元对立。

  报告文学未必要写重大题材

  北京晨报:与上世纪80年代不同,今天年轻人愿意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人越来越少,您怎么看?

  赵瑜:你这个问题还真是提醒我了,我们总是从整体上来审视报告文学的发展,忽略了正在学习写作的青年人,过去还从没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

  今天青年人压力太大,毕业后要生存,要买房,要养孩子,可搞报告文学,没法养活人。但我觉得,爱好文学与工作没有矛盾,很多人觉得搞报告文学 需要足够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既然积累不够,不如先放弃。其实报告文学不一定要写重大题材,每个人都在经历历史,身边都有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只是我们 没有去挖掘,很多人司空见惯,不觉得那是历史的变迁。

  当年我写马家军时,那也不过是辽宁省的一个省队而已,并非什么重大题材。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可以写,比如《乔迁记》,记录的就是身边人看 房、买房的经历,却是一篇很好的报告文学作品。可以想想看,如果我们忠实记录一个人的10年,如果他遵纪守法、老老实实,在单位兢兢业业工作,10年后他 能否买到属于自己的蜗居呢?我觉得太难了,那么,这么多人是怎么买到房的呢?我觉得每个人在命运的挣扎中,都有着精彩异常的人生,它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 因为麻木,很多好题材就这么流失了。

  生活之外应该别有天地

  北京晨报:写报告文学需要很大的采访量,而这几乎是没有回报的劳动,谁会坚持投入呢?

  赵瑜:其实还是刚才说的,报告文学不一定是宏大叙事,也可以是重视记录身边的小事。比如宋之的先生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一个小短篇,写在当时背景下民间的种种骚动,都是一些抓人、跟踪、城门关闭之类的小事,却成为报告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

  文学是在你工作与生活之外,开辟的另一个天地,写报告文学本身是没有回报的,这限制了年轻人的文学梦,要做这个,必须有别的行业来支撑。就像 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来写作,厚积薄发下来,未必会占据你多少生存的时间。生活有压力,不如写点短篇,当成一个乐趣,从历史上看,再好 的作家也难逃避时代的现实,但时代再严酷,个体也还是有一点空间的。

  在今天,靠写作无法养家糊口,不如一边做别的职业,将文学看成是个人爱好。把写作当成职业,也许只能是一个梦想,职业作家制度只在中国、朝鲜 等少数国家才有,这个制度本身不正常,应该改革。其实我靠写作也没法养家糊口,也得干点别的,比如开文化公司等,也是用业余时间写作,这没办法,大家都差 不多。

  小狗要叫出小狗的声音

  北京晨报:对于有着文学梦却仍在迷茫中的年轻人,您能否给他们一些建议?

  赵瑜:报告文学是思想产品,并非散文,要有穿透力,要有力度,需要犀利与理性,但未必一定要有思想成果,也可以是仁智互见。有的问题我们还想 不明白,那就不如把困惑写出来,比如冰心先生,她对当时各种主义很头痛,不明白在说什么,所以就去写一个个小故事,因此得到读者们的喜爱,报告文学不一定 非要思想特别成熟,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就像契诃夫说的那样,大狗有大狗的叫声,小狗有小狗的叫声。大狗未必就好,小狗也未必不好,我看今天美女们抱着的都是小狗,小狗发出的也是世界的声音之一。


  我写《马家军调查》,读者们的看法就不一样,有的读者觉得我把马俊仁写得很可爱,可也有读者觉得我是在抹黑,还有读者觉得我是在批评当时的体育机制。

  任何作家都不是全知全能的,都是在写作中缺什么读什么,慢慢提高起来的,一开始就想做一个有力量的作者,那不太现实。同理,我们也不能等到一切清平,各种制度问题都解决了,再去写报告文学,这也不现实,写作必须要适应社会。

  但无论如何,写报告文学必须要有思想追求,不要成为现实的点缀和花边,即使有困惑,也可以写出来。

  陈辉/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