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由长篇小说《回家》带来的思考——文学作品该怎样表现战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9日09: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晓晨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一道深刻的伤痕,也给人们留下了永无止境的思索。作为民族情感记忆的重要记录,文学作品该如何呈现和反思战争?在抗日“神剧”、“雷剧”频出的今天,这个问题就更值得人们思考。

  今年3月,海飞的长篇小说《回家》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一群被打散的、想回家的军人,为阻击日本侵略者,和当地民众一起保家卫国的故事。5月17日,《回家》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者在讨论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更谈及小说对今天的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的启示。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松才、浙江省作协党组副书记曹启文、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陈纯跃及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文艺报社、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省作协联合主办,《文艺报》副总编辑王山主持。

  《回家》是一部向抗日老兵致敬的作品,小说中每个人对“回家”的期待更是对和平的期待、对温暖人性的期待。阎晶明认为,从《向延安》到《回家》,海飞在写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时在大方向上坚持主旋律创作,同时又能对历史和人物进行艺术性把握,在书写革命战争时注重深度挖掘人性和表现人的特点。作家表现出了不偏不倚的历史观,进入战争时大多并未直接写战场,而是写战争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方式,这种写法与西方的一些反战小说是相似的。士兵们渴望回家的精神诉求,就是在人性层面上对历史和战争进行的思考。海飞在驾驭这一主题时表现出了一个青年作家的分寸感,而这种创作也值得思考,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该如何去认识战争,并在文艺作品中对战争作出具有当代性的表达。

  既写小说又写剧本,海飞在这两边步子都迈得稳健,他说“写人性是小说和剧本的共同特点”,这也得到了与会者的肯定。雷达谈到,小说中故事的展开、情节的铺排都是与人性相勾连的。战争很残酷,人性很丰富。《回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在江南温润的地域文化中发荣滋长。他说,海飞的小说是有文化根基的,这个根就是江南的地域文化,他把南方的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地域文化等都融进小说里,赋予战争另一种色调。

  写剧本并没有损害小说的艺术品质,作家在小说叙事中借鉴了编剧讲故事的能力和技巧。施战军认为,《回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作者的叙事能力。小说将抗战浓缩到四明镇这个空间里,在一个相对封闭但又无限敞开的时空里叙述。以祁家祠堂为中心点,作家的叙述不断辐散开去,牵扯出越来越多的人物和故事,小说的线索也缠绕交织起来,节奏恰当,叙事细腻。

  作家该如何书写宏大的题材?傅逸尘谈到,今天年轻作家在重新面对抗战这一宏大的、严肃的、厚重的历史时,更有效的切入方式可能就是个体化的书写,其实也就是要处理好大历史与小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的、人性化的创作视角,可能会成为年轻作家书写历史的一种主流方式。

  而对海飞来说,他并不希望因为编剧荒废了写小说的本事,小说始终是他的一个心结。他说,“写了这么多年小说和剧本,有时也会浮躁,我一直提醒自己安静下来,小说之路和回家之路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二者都要经历千山万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