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李朝全:做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读徐歌长篇报告文学《大流向:沧桑西江与黄金水道建设的时代际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8日09:23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朝全

  —

  徐歌是广西一位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创作勤勉,视野独特,最近他推出了一部广西本土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流向:沧桑西江与黄金水道建设的时代际会》。在《后记》中,他说:“时代需要忠实的记录者。”他的这部新作正是着力于记录时代巨变,是作为记者和作家的徐歌对于家乡建设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一次自觉的担当与书写。

  《大流向》记录了西江航运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梳理了广西黄金水道建设的沧桑历史。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也是广西的母亲河。广西的地图像一张大桑叶,而西江则是这张桑叶上巨大的叶柄。西江水系流贯八桂大地,如同巨大的动脉,源源不断地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提供着能源和动力。生活在西江流域的广西人民,自古就懂得“舟楫之利”,善于利用水运流通货物和人员,经商获利,推动经济发展。早在秦代,秦始皇便下令开凿了闻名世界的人工运河——灵渠,引湘江水入漓江,打通了中原通往南岭百越的一条便捷的水上通道,将今日广东、广西大片的土地纳入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辖。唐朝修建相思埭,沟通了桂江水系与柳江水系。宋朝在广西设3个“博易场”,促进盐、马贸易。“一江连两广”,西江历来是“西米东运”(广西各地向广东运销大米)的主要通道。可见,西江水运自古以来就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西江水运的情况一度下滑,“江河日下”。但是,自2008年以来,广西大力贯彻科学发展战略,重视围绕着水运大做文章,绘制蓝图。依托北部湾的海运和西江的河运,提出“江海联动”“双核”发展战略,推动黄金水道建设,并以此为枢纽,促进广西这个西部省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西江,这条数千年来的黄金水道在新的时代际会中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大流向》生动地记录了西江水道与百姓生活、广西发展息息相关的关系。水道兴,广西兴,百姓富。航运发展给从事水上运输事业的船家带来了财富,也给广东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送去了大量的煤炭、水泥等资源,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在作者看来,西江宛如珠江三角洲向西南广阔腹地延伸出的一条粗壮的“江根”,奔腾的江水不断地滋养着珠江三角洲这棵大树的枝叶花果。作者生动记录了西江2007年和2008年两次大滞航的巨大困境,数以千计的货船滞塞西江,既给安全和管理带来巨大问题,也极大制约了船家的经营收入,甚至影响到珠江三角洲的煤炭和水泥价格。西煤东运,呼唤着航道畅通。从这个方面来说,西江水道建设和管理,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发展之需。

  作者徐歌以西江水道上的几大港口——梧州、贵港、南宁、桂平、百色等为点,以时间为轴,分别追述西江水运的历史演变进程,展现古今沧桑史。梧州,曾经以水为患,“年年挨水浸,五年一大浸;水退人进,水浸人退,随机进退,有如游击队”,这样无奈的顺口溜反映出梧州人对西江又爱又恨的态度。为了防范洪水,当地出现了一种带有水门和拴船铁环的骑楼。这个曾经的西粤首富、广西财富“三分有其二”的地方,如今正面临着水道发展的黄金机遇。贵港从以港名市,到“贵在有港”,形象地体现了执政者执政理念的根本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贵港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南宁2001年曾遭遇特大洪水,36万居民背水一战74天,付出了近30亿元损失的惨重代价。作品不断地从正反两方面揭示出建设西江水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流向》特别注重在记录事件和历史中描写水上人家的命运沧桑,折射一个时代的发展演进。“海安663号”船长彭森个人的发家致富与西江水运休戚相关。2008年当遇到大滞航时,他的船运遭遇了重大损失;而如果一路顺航,他的事业就得到了长足发展,可以换新的、更大的船舶。蒙照球这个水运世家的后代,遵循着水家的种种“棹忌”:每回吃饭都不吃光米粒,总是在碗底留几口饭就去添饭,为的是讨个“以后永远都有的吃”的吉利;饭碗不能倒过来放、吃鱼不能将鱼翻身、喝汤时汤勺不能在碗口边缘拖动……他驾驶的驳船因为水位低而不幸触礁,好在只是船底撞出了一道裂缝,没有酿成沉船的灾祸。然而,1997年,航运大楼炸掉了,他也下岗了,似乎走到了“英雄迟暮”的境地。此外,苍梧海事处处长张树清、世代驾船走水的麦志荣、“长洲水利枢纽之父”张具瞻等等,无不与西江水运的命运息息相关。航运兴衰,映照着船家命运的起伏。

  这部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作者通过考察和书写西江水道建设,发现了一个隐秘的、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水世界”或“水社会”,包括大江、船民以及航道管理者所组成的水上环境及群体。这群以水为生、水上居住的“疍家”,他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是独特的,他们的习俗、经营理念是特别的。西江水道是他们的生命线,也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而那些西江航道的工作者,包括航标灯工人,码头、船闸和海事管理者,他们的生活也在我们常人的认知之外。作者尤其生动地刻画了一些航标维护工,这些普通人为了点亮一盏盏引领航向的煤油标灯,甚至晕倒在了船上。当领导问他们有什么要求的时候,他们提出的希望却是多给自己一两斤煤油,这样晚上在房间里就可以点灯照明。作者通过这个细节凸显了标灯精神——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这种精神,正是水道人身上最可贵的品格。

  《大流向》是向西江的港航人、建设者致敬的作品,也是为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品。作者通过忠实记录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历史,刻画了一批鲜明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形象,写下了一条江的历史沧桑,也写下了西江流域八桂人民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如实呈现了一片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土地。因此,这是一部接地气的、有情感热度的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