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高洪波:难忘那次“敦煌笔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8日09: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读陈德宏的访台文章,首先想起的是1993年的那次令人终生难忘的“敦煌笔会”。

  那次笔会是由我所供职的《中国作家》、陈德宏所供职的《飞天》及金川公司联合举办的。

  之所以说终生难忘,是因为有一批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爱戴的有实力、有影响、有名气的作家——唐达成、陈丹晨、蒋子龙、程树榛、杨匡满、袁和平等与 会,走到哪里都受到文学发烧友的“围、追、堵、截”,在“文学边缘化”不绝于耳的声浪中,令人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还因为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独特的 魅力,陈德宏等《飞天》同行的精心策划,及金川公司热情友好、细致入微的周到服务;当然还有一个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台湾画家李锡奇和女诗人古月伉俪参 加了笔会,开创了海峡两岸文艺家共同参加文学笔会的先河。这次笔会明显的效果是产生了一批写敦煌、写丝路、写金川的文学作品,而长期巨大的无形效果是锡奇 兄、古月大姐产生了浓浓的大陆情结,而我们则产生了浓浓的台湾情结……

  李锡奇是台湾开现代派绘画风气之先的人物,由于他对艺术风格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所以享有“变调乌”的美誉。由于他与古月的古道热肠、侠肝义胆、 广结善缘、极佳人脉,所以他们的家变成了台北文友经常聚会的“文艺沙龙”,被散文家林清玄称作台湾的“艺术重镇”,并说“将来如果有人要写台湾现代艺术 史,古月的家是个重要的地方”。其实锡奇兄还是两岸文艺界交流沟通的先行者、开拓者,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他就组织台湾的文艺家访问大陆,不断邀请大 陆的文艺家访问台湾,进行双向的沟通交流;在两岸关系阴晴不定交流并不顺畅的年月,大陆的许多作家艺术家访台,往往就住在他们的家里,因此我要说,他们的 家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艺术重镇”。如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性互动,越走越近,越热络,而锡奇兄也愈加忙碌,忘掉“古稀”,带着他那“鹤发童颜”的标志 性形象,穿梭于海峡两岸,奔走于祖国各地……

  1993年的那次“敦煌笔会”是“前因”,而陈德宏的访台大散文是“后果”。

  海峡两岸半个多世纪的对峙与分裂,造成了台湾文化的隔断与孤绝,同时也造成了民族的疏离与情感的创伤。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 恰似陈年老窖,经过岁月的尘封,经过隔断与弧绝的酿造,愈浓愈烈愈醇愈香……陈德宏的大散文《两岸诗酒浯江情》,从头至尾字里行间弥漫着的正是这种血浓于 水的民族感情及情同手足的兄弟亲情。这就是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屡遭战乱屡被分裂而最终又战胜困难走向统一的内在凝聚力。

  《两岸诗酒浯江情》不是一般的游记,亦不是一般的访问记,而是作者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参访之后形成的酣畅淋漓的文字。香 港、澳门的相继顺利回归,雪国耻,扬国威,令全世界的华夏儿女扬眉吐气,心胸舒畅。由此,台湾问题便凸显了出来,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具体时间上 讲,又巧遇千禧龙年,恰逢台湾“大选”,许多人有了新的希冀与憧憬,也怀着某种惴惴与不安;而一些政治人物与政治势力,则乘机登台亮相,进行淋漓尽致的表 演。此种近距离的观察,置身其中的感受,无疑为作者的涉笔增加了许多社会及人文的丰富而生动的内涵。

  距离产生美。神秘产生美。台湾宝岛依然是许多人心驰神往的地方。然而还有更近更遥远更神秘的地方,那就是与祖国大陆咫尺天涯的金门岛。据我所 知,陈德宏不是最早涉足金门的大陆作家,也不是最早涉笔金门的大陆作家,然而却是叙写金门历史文化、述说它的往事今尘、撩开这座闻名世界的战争岛的神秘面 纱的最深入、最全面、而又写出了特色的大陆作家。足见陈德宏的专注、用心及他的一往情深。

  以前我们对台湾的文学艺术家及其文艺作品的了解,犹如雾中观花——花非花,雾非雾,朦胧熟悉而陌生;而今作者与台湾同行朝夕相处,携手并肩,倾心交谈,识人识文,识面识心,自然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理解与交流……

  历史纵深,文化视角,以文会友,民间叙事,彰显了德宏文化大散文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我期待着有更多的两岸作家互访,写出更多更好更有质量更有文采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为两岸读者大众架起交流沟通的文学桥梁。

  (《两岸诗酒浯江情》,陈德宏著,台湾大尧文创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