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那 非:生态报告大有可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8日09:0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吉成、木丁的长篇报告文学《云南美——关于云南生态环境的报告》是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度重点扶持项目。我们当时在评议这个选题时,认为作品 切近现实和国计民生,主题重大,属于尤其值得倡导的生态文学的一部新著。两位作者——杨红昆(木丁)和蒋吉成都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因此同意对这一选题进行 扶持。

  蒋吉成和杨红昆显然是“有备而来”,为创作进行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在此之前,杨红昆还出版过如报告文学集《足球,足球》,长篇报告文学《跨越高 黎贡山》等纪实作品。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们躬身涉足书中写到的云南的各个市县,深入采访探究,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就保证了作品有一个比较扎实的 基础。作品完成后,首先在《中国作家·纪实》2010年第6期发表,随即结集出版。

  报告文学是中国特色的文体,在中国发展得最充分、最成熟,成就亦可谓最大。有人将之称为“时代文体”。时代变革了,社会发展了,报告文学能否继 续存在下去?文学界和社会各界对此都有疑虑。但是,倘使我们认真审视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自身的嬗变与更新,便能看到这种文体具备长久的生命力。2010年, 《人民文学》力倡“非虚构创作”,似要对报告文学进行重命名、进行变革或者改弦易张。原因之一是,传统报告文学带给了读者相当严重的审美疲劳——著作化、 长篇风盛行,广告宣传、枯燥乏味的好人好事表扬稿,片面“歌功颂德”的颂体报告铺天盖地;二是,不少报告文学作品丧失了参予现实生活的胆魄与能力,战斗 性、批判性、思辨性和政论性等品格削弱。针对不少作家写作资源衰竭的症候,《人民文学》号召作家走向大地,走近人民,以非虚构的创作手法直击社会底层草根 生存、逼近当下、关注焦点、揭示现状及问题。推出了引起强烈反响的一些作品。但是其随后推出“非虚构小说”等,并未获得学界内外广泛认同,显示出后劲不 足。而传统报告文学以朱晓军为突出代表,以《天使在作战》《一个医生的救赎》《高官的良心》《让百姓作主》等作品,较好地延续了报告文学参与现实、入世文 学和“为人生”文学的优秀传统,受到了报告文学界的普遍叫好,反映出报告文学的无限潜力与生机。

  《云南美》正是这样一部传承传统、积极参与现实的报告文学。

  一

  报告文学是食人间烟火的文学,报告文学作家是最富担当精神的作家。《云南美》是一部描写云南大地生态现状及其各种问题的长篇纪实,堪称云南生态 忧思录。这是一篇生态报告文学。生态报告、生态文学、环境文学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重大主题,实际上也就是关注人类自身的处 境及未来。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创作领域。

  吉成、木丁两位作者无疑是颇具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的作家。他们忧心忡忡地注目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七彩云南,将目光投射进锦绣大地上每一处污点或 伤疤,揭示出常人不易发觉或关注到的诸多生态问题。比如曾经的生态大破坏、滥砍滥伐、大片原始森林遭到毁灭,比如大面积推广橡胶种植不加限制,导致西双版 纳珍贵的热带雨林资源消失;比如缺水、干旱的危害,提出无水则何以成傣族的论点。比如,在景洪找不到雾,雪山逐渐消融,大理“风花雪月”美景和洱海帆影渐 渐远逝等,作者对此感到深深的失落。对于林业发展、农垦毁林开荒、乡镇企业这“三把刀”对资源的索取掠夺,对经济开发造成的污染、旅游带来的生态破坏、狼 毒对香格里拉草原的毁坏等,作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忧思,作出了独到的思考。对程海螺旋藻开发、排污工程治理不了了之等,作者则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些描写都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

  《云南美》并不是一部表扬稿,不是简单片面的赞美诗式的颂体报告。本书的主题正如作品开头引用的、在云南世博园入口处刻着的印第安索瓜米族酋长的话:“大地并不属于人,人属于大地,万物相互效力。”——开篇即鲜明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如何相处这一主题。

  作者对生养自己的云南大地满怀着深沉的爱。正像艾青在诗歌中所吟唱的那样——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因为对这片 生育自己的土地怀着深爱与忧思,作者越发希望土地上的人与万事万物都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希望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起良好的生态文明,即 如作者写到的那样,要让“水有水的本色,山有山的本色,云有云的本色,这些本色是我们应该好好保留的”。让自然万物保留其本色,这正是生态文明所要达致的 最高目标。作者的写作姿态是入世的、积极的、乐观的,作品的立意高、题旨重,一切皆为了让自然、生态更美、常美。这正是一种凝重的人间情怀和人文关怀。

  作者揭露生态恶相,其出发点与着眼点皆在于疗救与治理。作品同时大量记录了云南各地纷纷采取的保护脆弱生态的种种有效举措。如大理领导远见卓识 地秉持“洱海清大理兴”的执政理念,投入10多亿元修建地下截污管;天遥地远的维西1998年11月在国家禁伐天然林命令下达后,投入巨资的木材加工厂未 投产即关闭;普洱市通过蝴蝶自述的故事游戏,生动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要善待自然;昆明市遵循“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滇池治理思路;秦光荣省长提出“宁 可牺牲发展速度,也要守好生态环境”的主张,等等。这些都是作者为我们欣喜地描述云南大地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有力举措,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态文明的美 好前景。

  三

  为了撰写这部生态报告,两位作者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云南。西到迪庆高原、丽江、大理、楚雄,南到玉溪、西双版纳,北到昭通,东到曲靖、东川, 省会昆明,滇池,洱海,程海,长江……深入细致的采访,确保了作者切实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走在路上是报告文学作家的写作姿态,而《云南美》作者一路上 都是带着问题意识在行走,寻访、探查、问询,带着疑问的眼睛去观察,深入采访当事人、知情者,创作态度严谨认真。

  作品资料相当翔实,充分运用各种数据,很具说服力。作者还善于从历史沿革、古今对比中去描画环境。比如写到滇池时,引用老百姓的口述:“50年 代淘米洗菜,60年代抽水灌溉,70年代水还可爱,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样的顺口溜无疑生动地表现了滇池环境恶化的历史过程。

  四

  《云南美》作者的创作是真诚的写作,秉持“不虚美不隐恶”的春秋笔法,在写作手法上注重客观、真实的呈现。如实记录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危机之所在,引起警醒与关注。

  作品通篇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以优美的笔触描写自然界的和谐美景,以从容不迫的叙事讲述云南生态状况。比如写雨林奇观、古城属水、云杉坪的雪山之 惑、泸沽湖、程海等,皆可独立成文,本身就是一篇篇很好的散文。在结构上,作品采用了移步换景、边走边看边写的方式。读者跟随作者的步伐走遍了云南大地, 看到了一处处美景,同时也关注到了诸多生态问题,叙事自然流畅。

  当然,作品在生动情节细节的开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可以更加深入,如此,或许可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及感染力。

  《云南美》的创作昭示着生态报告具备无限生机与活力。生态报告大有可为。云南是一座自然生态的宝库,也是生态文学创作的一座富矿,自然、人文、 社会、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等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一个“发现边疆”的热潮,许多作家热衷于书写西藏、新疆这样的边地题材,推 出了一大批有社会反响的作品。相信在云贵高原,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也一定能够产生出一批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生态文学作品。吉成、木丁的《云南 美》大概只是揭开“云南生态文学”雪山之一角吧。

  (《云南美——关于云南生态环境的报告》,吉成、木丁著,云南民族出版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