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王淑丽:做编辑比当作家更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9日08:22 来源:北京青年报

  王淑丽 入行时间:1980年

  履职经历:现任作家出版社大众一编室主任、编审

  编辑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杨红樱校园小说》、《杨红樱童话系列》、《张贤亮作品集》(七卷)、《秦文君小说系列》等。多次荣获全国各种奖项,长期占据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

  为什么要进入出版业,做图书编辑?

  王淑丽:受家庭影响吧,因为我的父亲是在出版行业里工作。记得那时候还有个传统,子女可以去父母单位上班,于是1980年我参加了父亲所在的出版社的招聘考试,并且顺利考了进去。那时对进入出版社工作并没有太强烈的感觉,只是很高兴,觉得自己考进去很幸运。不过那时候,对女孩子来说,当个编辑、记者还是很向往的。

  我进了出版社开始一直是做编务工作,1986年调入作家出版社。1995年作家社率先在全国进行出版机制改革,我从总编室转到编辑室,开始真正做图书编辑。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近二十年下来,我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无怨无悔。

  编辑生涯中对您而言最重要的书有哪些?

  王淑丽:对我来说每一本都很重要,都是唯一,都是第一次。因为这个过程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意义,背后都有许许多多令我难忘的故事和经历,我想所有的编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做余秋雨先生的《霜冷长河》是1998年。我和同事一起去上海出差,我去书店和店员聊天,店员告诉我余秋雨先生的作品非常受读者喜爱,我当时就走了心,可是我当时并不认识余秋雨先生,我就通过上海的朋友最终辗转找到了他。我非常诚恳、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表示希望向他约稿,没想到余先生很快就回复了。这一回复,便有了之后长达十几年的合作。

  文学是遗憾的艺术,编辑生涯中最令您遗憾的书有哪些?

  王淑丽:我虽然不想用遗憾这个词来形容,但在出版的过程中肯定在某些细节上会有不尽如人意的,例如:这个封面要是那样可能视觉效果会更好;那本书的结尾若稍微改下可能更吸引读者。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已经成书,不完美有遗憾是正常的,但是我在编辑过程中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使其完美,例如在做《霜冷长河》时,我们封面就做了十个,铺在地上一排,作家、编辑、发行一起来选。

  那是否有您本来想做却没做成的这种遗憾呢?

  王淑丽:对,这个可以说有遗憾。我曾经在一年跑了三本后来大卖的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三个选题最后都放弃了,那时心里也难受了一阵子。但从主观上尽可能不给自己留遗憾。

  2000年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女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在一些出版社转了一圈,没有被出版,可是我看过作品之后,特别有感觉,“永远的三八线”、“选择同桌”这些篇章,让我回想起自己美丽的童年,想起当年那些小伙伴。应该让我们的孩子读我们自己作家的作品。于是《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等校园小说与小读者见面了。目前这些图书已成为中国童书市场上的经典,长销十几年,总销量过千万册,《女生日记》单本再版过百次,销量200余万册。

  2010年我编过的《拯救男孩》,是一部以众多研究为基础,对当代中国男孩的危机现状作科学而翔实的描述,揭示男孩成长与教育之道的作品。作者找到我时,首先吸引我的是这部作品的话题感非常强,这类题材的书是我没有涉及过的,我决定尝试一下。但当时作者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起印(10万册)要求,对我的挑战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最终我做到了,而且销量突破了起印要求。当然自己很有成就感,现在回想起当初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历历在目。

  当编辑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王淑丽: 对我而言,做书的意义甚至超过了一本书本身的意义。作书的过程、与作者沟通的过程,是个彼此尊重彼此信任了解的过程,有的已经是长达十几年的合作,真的是不离不弃,相互感恩,大家的关系像老朋友,像亲人,已不只是图书编辑和作者的关系。

  三十几年在这个行业里,应该说有喜悦、满足、成就、悲伤、挫折,但最终对这个职业的热爱有增无减。做了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并没厌倦,我很享受这个职业。编辑其实是一份能让你获益良多的事业,和当作家一样,能发挥创造力、想象力,能带来满足感,甚至比当作家更棒。

  对您做出版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王淑丽:还要说我的父亲。虽然我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但父亲在我的成长中,我的事业进程中,给予我很多。当我的生活、工作每一次遇到较大的转折时,是父亲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支持,能够让我在自己理想的空间去发展。今天我在出版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益于父亲。

  父亲已经过世了,但我一直觉得他就在我身边,每年他的忌日和清明,我都会去看他,和他聊聊天说说话。

  您认为做一个好编辑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淑丽:现代编辑与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编辑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从选题策划到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都要精通,是个立体化的编辑。

  一个好编辑首先要“读懂”作家、作者,每个作家的创作手法都不一样,在这之前,要看他(她)的一些作品,透过作品了解他(她)的写作技巧、思路、结构、语言等,这样你才会走近作家及作品。

  其次,你要会很好地和作家、作者沟通,不会因为对方是大家就迁就,不出名就敷衍;名家也好,新人也好,你的态度,你的真诚会决定这个作品的走向,你的出发点是否为作品好,作者会看得很明白。与我合作的张贤亮、余秋雨都是名家,但是他们在和我的合作中丝毫没有架子,他们对编辑的理解和尊重,对待作品的一丝不苟,让我受益匪浅。

  还有,我认为编辑是个非常个性化的职业,做好一本书最关键的是:执著、自信,不要受传统东西干扰,有时甚至要坚持己见,要相信你的大脑和你的判断。

  另外,以前的编辑是“幕后”做嫁衣,但现在的编辑应该走向“前台”,这不是让你成为主角,而是需要你走向市场,去了解读者需求,了解新媒体,了解市场营销,能够把握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

  有没有你想做还没做的书?

  王淑丽: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就是始终在寻找自己从未读过、编过的某种作品,这是我的一个追求。这个过程中可能对于编辑来讲,是无止境的,应该说只要你还在做这行,就会不断地在寻找的过程中。

  目前的工作您有什么困惑吗?

  王淑丽:现在的市场变化太快,有时走向会偏离于以往的判断经验。比如,有的书不理解怎么就能畅销,而有的很看好却为何不畅销。所以会有困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这行年头越长,判断力越不准确了。而且现在的阅读越来越多元化、碎片化,纸质阅读越来越少,从找选题开始到图书的市场销售,我觉得市场这块很难,对年轻的编辑来说,恐怕这也是最有挑战的一部分了。现在图书本身的亮点少,都在拼营销。

  您怎样看待当前的出版趋势?

  王淑丽:新媒体、数字化应该是趋势,阅读方式在改变,纸质出版物会受到很大冲击,但这不意味着纸质出版的终结,我觉得不管怎样,出好书是最重要的。应该用有价值的内容来培养读者,形式或者说媒介是次要的。另一方面,纸质出版物对整体包装也更加注重,更加考虑读者感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