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往届学员相聚鲁院为“高研班”建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2日09:13 来源: 黎 华

  尽管还是乍暖还寒的早春三月,鲁迅文学院里却洋溢着桃李芬芳的气息。3月6日,曾经参加过鲁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40余位学员代表重返母校,共同回忆让他们念念不忘的学习时光,为这个大家庭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成曾樾、李一鸣、王璇和大家一起座谈。

  自2002年以来,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21期鲁院高研班成功举办,1059名富有创作实绩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作家在这里受到文学的熏陶。作为一项培养新世纪创作人才的重点工程,鲁院高研班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誉,已成为中国文坛一个响亮的品牌。成曾樾在会上谈到,高研班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历程,已经到了应该全面总结、回顾、研究、提高、改进的时候。他说,对作家的培养、培训,因为没有现成的可借鉴模式,仍属于具有开创性的尝试。鲁迅文学院愿意对这种探索作出努力和贡献。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仅是一瞬,而每位学员在鲁院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温馨回忆。在会上的发言中,往届学员们总是不约而同流露出作为“鲁院人”的自豪和眷恋。大家表示,在鲁迅文学院的学习时期是他们文学生涯的里程碑。囊括多个学术门类的开放式、专家式教学如同一块“文学蓄电池”,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足的营养和灵感。“不管承认不承认,我们这一生都牢牢打上了‘鲁迅文学院’的烙印。”鲁一学员衣向东一句话道出不少人的心声。

  “鲁二”开班那年正赶上非典肆虐,所以这个班“战线”拉得很长,从4月1日开学,一直到12月31日才结业。鲁二学员杨晓敏回忆说,在这期间不仅经历了一段“零距离”的学习时光,还感受到鲁院领导和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每次想起这些都很感动:“那种感觉好像没走一样。虽然时间很久了,沉淀下来的东西却依旧让人温暖。”

  来自新疆的狄力木拉提·泰来提2004年曾赴鲁四高研班学习,又在2011年参加了鲁十六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班,笑称“到了鲁院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他在会上幽默地谈到:“鲁十六44位学员是由7个民族组成的,他们回去以后基本上都‘病’了。什么病呢?我总结可能是鲁迅文学院情结症。鲁院这样一个特殊的学校给予文学翻译群体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少数民族译者们对鲁院的情感尤为深刻。”

  在座谈中,大家对鲁院高研班今后的办学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比如坚持高门槛的办学标准,进一步细分班级设置,“优选种子,坚持培育”;强化教学研究能力,通过高端论坛研讨文学热点问题和前沿文学现象,以适应当下创作的新格局和新特征;更好地整合文学资源,加强各民族作家之间的交流,培养国内作家与国外同行的对话能力等等。 (黎  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