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时政要闻 >> 正文

习近平引鲁迅之言喻中国精神 出自杂文《最先与最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08日12:04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据新华社“新国际”微博报道,看望中国冬奥会健儿时,习近平引述鲁迅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本段话出自鲁迅杂文集《华盖集》的《这个与那个》一文中的第三部分《最先与最后》,是鲁迅最为著名的名言之一。

  鲁迅在《最先与最后》一文中,反对道学空谈,反对封建传统中的“明哲保身”主义及权利主义,对生活中及革命道路上的锲而不舍、勇往直前者进行赞美,与奥林匹克精神中的“重在参与”有异曲同工之处。习近平在看望中国冬奥会健儿时引用鲁迅之言,喻示着奥运精神与中国精神。习近平说,只有锲而不舍,中国才有未来,我们才会建成体育强国。

  原文如下: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拚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鍼了。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豫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陈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