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李炳银:水是民生之本

——评长篇报告文学《命脉——中国水利调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31日09:32 来源:人民日报 李炳银

  陈启文历时数年,分别沿黄河、长江、淮河、海河、辽河、大运河、松花江、珠江等中国的江河考察采访,用时用力用心的情形前所未见,令人感动和钦敬。如今,这部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3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就是他长时间艰辛考察之后的成果。中国的治水历史,或许有流域史、地方史、工程史、灾难史等,但是我相信,未曾会有这样全面地对中国主要江河做实际考察审视的文学报告史。所以,这部几乎融汇了中国主要江河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报告文学,是截至目前较为难得的一部“中国水利调查”。它的出版,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水有利害,面对水之利害,人们也必须有所趋避。而治水,历来就是人们趋利避害的一种具体实践。中国的文化历史记忆,很多都同人与水的相互关系紧密联系。陈启文正是基于水的这种关键作用,特别是人与水的尖锐矛盾才走近水,走近这么多江河的。水的汇流成就了江河,可江河里水的数量和质量却时时关乎到人的生活和生命。从这样的视角看,陈启文对现今中国江河水利的调查,并不简单地是在写中国水利工程史,其实是对中国人与水相关的生活环境状况的调查,其行也伟,其心也善,其情也诚。

  陈启文在追溯这些江河源流的时候,自然也免不了对泉流成河并不断汇聚波澜的自然伟力的惊讶与赞美,可他似乎更关注每一条江河从开始到最后流入大海的经历命运。在访水过程中,对人们在与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得失给予了认真科学的分析,从而客观地呈现中国水资源和治水的纷繁状况。

  《命脉——中国水利调查》涉及远古历史治水英雄如大禹和后来的都江堰分流工程,灵渠开凿沟通湘江、漓江,大运河通航南北中国,直到现今的三门峡、小浪底、长江三峡等人工水利工程;涉及历史上各大河流的历史灾难及各个相关的人物故事。其史志价值和丰富的地理文化知识,如同潮涌般地来到读者面前,使人在阅读中不断开阔眼界。

  面对中国的各大江河,原本我们应该给这些滋养和长久浇灌中国人生命与文化的河流,唱一曲深情和感谢的歌谣;可是,当陈启文用他现场考察告诉我们,黄河水量日渐减少,人力干预效果乏力,水质恶化,断流危机未消;华北平原因缺水沉降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天津市区下沉2米以上,北京成为严重缺水的城市;上海因为长江、黄浦江的水质恶化,守着长江口,“到处是水,可不能用”;湘江不断瘦弱污染,长江航运不畅,海河水系的河流基本上都是干枯的,水源环境几乎崩溃,流经北京的永定河已经成了“死亡的样本”;淮河2/3的河段失去使用价值,大运河几乎接近于一条臭水沟;东北的辽河、松花江、嫩江等水源不足,时有灾难并伴有污染等等这些惊心动魄的现状时,我们还能开启自己的歌喉,献出深情的赞美之歌吗?当对水利的调查无形地转变为对于水资源、水质的调查的时候,并且将一个个人们不愿看见的危机事实提交出来的时候,人们也许才明白陈启文为何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命脉”了。所以,这是一部在现实的立场上对中国人生命和经济发展命脉的关注考察,是通过审视水资源来思考现实中国命运的忧患书写。

  这种以文学的调查思考民族国家未来的情怀,是一种信仰的表现,它使很多对民族大义、民生安危漠不关心,终日流于搞笑弄怪的表演和写作都相形见绌。陈启文曾讲,这样的写作,对他“别无选择”,是“现实的逼迫”让他的文学写作由小说转变为深入真实的报告文学写作。他此前的《南方冰雪报告》、《共和国粮食报告》与这部新的“调查”,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这样的情怀。

  正是在这样的写作中,作者通过“真诚的精神参与、深刻的生命体验”,把现实的真实揭示到本质的程度,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观察、判断、思辨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精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