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报道,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主榜正式发布,今年跨界作家井喷式入围并获奖。除央视知名主持人柴静外,今年还有不少跨界名人作家上榜,包括主持人乐嘉、孟非、杨澜、白岩松等等,名导冯小刚在拍摄新片和执导春晚之余也抽空完成随笔集《不省心》,以100万的版税当上了中国作家富豪。
我一直认为,这作家富豪榜本来就是文学生产畸形市场化的反映,它既不能体现作家劳动报酬的公平合理,也不能代表文学价值的正确导向,更不能说明文学事业的真正繁荣。而今年跨界名人井喷式入围获奖,更凸显出当下图书和文学生产消费的浮躁,甚至是对处于窘迫状态的大多数严肃作家的无情嘲弄。
我并不否认,正如凭《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书荣登今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十四名的刘同所说,这些跨界名人在文学创作上也有所爱好和积累,但从他们荣登榜单的作品来看,有哪一部作品是堪称作家的辛勤劳动成果呢?他们的文字除了能曲意迎合读者心理哗众取宠之外,又有多少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价值呢?且不说和多年勤勤恳恳努力创作登上榜单的莫言,张小娴,陈忠实,苏童,余华等相比,他们相形见拙;就是和绝大多数默默无闻的作家作品相比、和众多辛勤创作却苦于无法出版销售的作品相比,他们这些东西也根本上不了档次。长期埋头创作的作家劳而无获,许多质量上乘的好作品难以出版畅销,而这样一些业余潇洒、随心写意的名人,却轻松跨界跻身作家,暴为富豪,岂不是对严肃作家的冷酷嘲弄吗?那么,这种嘲弄对于作家的尊严和事业追求又意味着什么呢?对文学的价值取向又意味着什么呢?对文化消费品味和心理的引领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说,作家崇高专业精神的庸俗化,文学殿堂的菜园化,绝不是文化先进的象征。
从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得意的作家富豪当属几位大名鼎鼎的娱乐圈人士和主持人。比如白岩松、孟非、杨澜、乐嘉、柴静,还有拍电影出名的冯小刚,他们在业内也许并非浪得虚名,但他们跨界出书能抢手出版畅销,赚得百万乃至千万,绝不是因为作品写得好,而是因为他们是名人,读者消费的只不过是他们的名气而已。我们说,名人当然会有名人效应,在盲目崇拜名人的社会风气下更是如此。名人出书也有他们进一步沽名钓誉的自由,但是名人跨界出书而成为作家富豪、却不是名人的正常效应。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只不过是利用文化市场的畸形和消费者崇名心理而玩弄的冒名赚钱的把戏。名人把自己的名气当做赚钱赢利的资本,这不仅是名人自身商品化的自我作践,当他们利欲熏心于文坛的时候,更是对作家名义的辱没,对文学的轻漫、对读者的欺骗。
当然,名人跨界成作家富豪,也并非名人自己为所欲为,而是时事使然。文化进入市场,作家作品品牌化,这也许是市场规律决定的。但是即使是纯粹商品的品牌也并非徒有虚名,更何况于精神产品,岂能唯名是举。现在图书出版和销售利用读者的崇名心理,不惜投机取巧大打名人牌、一门心思地策划畅销书,这本身就是违背文化生产双重效益原则的。这样的文化生产必然只能制造文化泡沫,而无助于文化事业的真正繁荣。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市场导向也会进一步滋长浮躁的消费心理,逼迫作家沽名钓誉、哗众取宠,陷作家于不义,使大多数严肃作家窘迫困厄。而大量的名人跨界成为作家富豪,正是利用了这种弊端,并且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将对作家和文学事业造成很大的伤害。
文/曹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