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伦访华,送给李克强夫妇7本书,其中赠送给李克强总理的是5本英国著名政治家传记——撒切尔的《通往权力之路》、 马丁·吉尔伯特的《丘吉尔传》、 Adam Kirsch的《本杰明·迪斯雷利》、William Hague的《威廉·威伯福斯》、罗伯特·哈德曼的《伊丽莎白传》;送给总理夫人程虹两本英国布克奖获奖小说,朱利安·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另一本为讲述“都铎王朝”的《狼厅》,该书甚至被誉为“史上最畅销的历史小说”。这两系列图书或可代表英国几百年来的政治文明,以及近年来英国文学上的成就。
喜欢传记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骥,买上一套读读。
最近一段时间,多个书友推荐一本诗集,《未来是一只灰色海鸥》。该书是国内首部美国战后最伟大的女诗人、1982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全集译本。@ostwind在微博中提到女诗人的趣闻轶事,“这位魅力与聪慧无以复加的奇女子被传记作家誉为‘美国文学界的玛丽莲·梦露’,而她区区30载的悲剧人生也确实如梦露一样令人唏嘘。”@龙猫组合之龙跟帖:“事实上,普拉斯自己也非常喜欢梦露,日记中多有体现——梦露死后6个月的时间内,她也离去。”有点八卦精神的书友可以继续打捞陈年旧事,翻开诗集,或许更有意象。联想到微博上最近有人在晒林芳兵的诗,上世纪80年代的明星林芳兵,这位空前绝后的美女当年在盛典上追着嘉宾问如何写诗……美女的这个高度更是让如今的小明星难以企及了。
@拇指阅读推荐了一本新书《细节里的中国》,这是一本外国人看中国的书,封面上的照片显示的生活曾经离我们很近,窄小的巷子,昏黄的路灯,蛛网似的电线……如今再去找就得费工夫了。我们眼中熟悉的那些中国文化——胡同、汉字、美食……在外国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呢?不同国家的人们看中国,会通过哪些细节来了解和感知中国呢?本书讲述了不同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身为中国人,不妨也读读,换个角度,说不定更有意思。
《新周刊》“深夜读书”推荐了《1969》,罗布·柯克帕特里克著;《两个故宫的离合》,野岛刚著。野岛刚是《朝日新闻》记者,他说自己不是古董专家,不去比较两个故宫的藏品孰优孰劣,他更想探讨的,是从中所折射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政治的关系。换成小编的思路,如果要写一部故宫文物迁徙史,这应该不是问题,要写两个故宫的离合,该如何下手,完全摸不着头脑。我的外交官同学曾告诉我一个秘诀,每年三四月去逛故宫,因为这是故宫的例行晾晒季,可以见到许多馆藏的珍品书画。能否顺利请到假?还得跟个行家去逛,实施起来还是有点难度啊。
圣诞节快到了,喜欢去香港感受气氛的朋友,逛街购物看电影之余,还可以去香港城市大学看看,“《今天》文学杂志档案捐赠典礼暨1978~1981年间内地高校自办文学刊物展”正在进行中,展期:2013.12.4~201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