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兰亭》编剧程晓玲:一个仰视众人的写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8日09:16 来源:人民日报 李春利

 

  生活中的程晓玲是一个沉寂的人,用她的话说,“喜欢做事多于说话”;采访中的程晓玲很健谈,因为她对创作、对生活、对人性的理解,有很多思想表达。程 晓玲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但是在她创作的“抗战三部曲”中,有两部的故事背景都选在了江南。她说自己是一个“行者”,剧本都是在行万里路的自然感悟和钩沉 挖掘中脱胎而成的,“无论南疆北国、江南塞上,有感动就有灵感,”程晓玲说。《兰亭》——一部发端于作者在绍兴兰亭细雨漫步时“灵魂出窍”的直觉顿悟,被 程晓玲称作“在‘抗战三部曲’中用墨最多、思考最多,也写得最酣畅淋漓的”作品,就这样带着血泪交织的真实故事、碧水青山的江南韵味和吴侬软语的侠骨柔 情,呈现在了大银幕上。

  《兰亭》是感性的。《兰亭》的感性之美,浮于画面,植于情感。没有宏大震撼、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战争气氛,《兰亭》宛若 一首娓娓唱来的凄美的江南小曲,用碧波流烟、竹林涌翠的水乡情调,真诚细腻、回归人本的情感表达和贴近老百姓的语言与智慧,征服了观众的心。电影里众多来 源于真实故事、贴近真实生活的情感刻画让早已习惯传统战争片审美意境的观众在观看《兰亭》时,神经却如此脆弱,记者也是几度泪流满面。

  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出身却有着自己的文化坚持的编剧,程晓玲笑称自己对《兰亭》的创作“非常自由”。“我从来不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也不去刻意地设计 催泪弹以博取认可,我只跟随内心的感觉和感动走,”程晓玲说,“只有精神自由的时候,创作才能得心应手”。她还多次用“笨拙”二字来作解:“因为‘笨 拙’,所以从不凭空想象,总是在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去构思作品;因为‘笨拙’,所以永远坚守还原生活本真的创作理念,说老百姓的语言,做老百姓理解的事。”

  《兰亭》又是理性的。柔肠之外有铁骨,轻描之下是深思。它不是一部聚焦家仇国恨的民族史诗,也不是一出赚人眼泪的苦情戏,用程晓玲的话讲,“《兰亭》 的立意很朴实,就是从人性的角度看战争,从命运的无常看生活。以小见大,正是《兰亭》区别于其他抗战题材影片的独到之处”。程晓玲说她最欣赏张爱玲,“敢 于细声细语地说出现实的残酷”,这便是她对《兰亭》的注解。

  在这部影片中,程晓玲依旧延续了其在“乡村三部曲”和“抗战三部曲”前两部中的风格,将关注点放在了小人物身上,展现“人性的大善与大恶”、“现实的 喜乐与残酷”,娓娓道来中,无处不是对人类基本感情和对人性的关怀,复杂情感下更是“对和平主题的永恒追求,以及中国人宽厚忠义、以和为贵,但在大义面前 亦不惧生死的文化表达”。

  程晓玲是聪慧的,她懂得“让主旋律放下身价,才能让观众心悦诚服地去接受主旋律作品的观点而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样式,所以《兰亭》里使用的可以说都是 回归人性的最本真的语言,《兰亭》的故事也是几个月实地走访获得的历史真相”。她坚信《兰亭》带给大家的感动源于“凄美爱情掩盖下的正能量”,坚信“党的 历史就是一部民众的觉醒史”。

  程晓玲是谦卑的。因为在此以前,她就一直用脚踏实地的严谨和贴近老百姓的方式为自己的作品灌溉着能量。她用一部接地气、扣人心、别具一格的主旋律作品 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位观众感叹道:“终于有一位作家可以仰视众人。”这绝不是阿谀奉承,而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文化人的思考”。

  《兰亭》之中无“兰亭”,程晓玲这样解释:“兰亭象征着一种文化精神,不可伸手触碰,也不能轻易到达。”电影中,本该在各自的桃源里吟诵爱情的两对恋 人在战争的硝烟中吟唱了一段爱情绝响——程晓玲用这样的方式向那片难以到达的精神净土致敬;生活中,程晓玲亦用文化人的气节和“绝不向歪曲事实的商人电影 妥协”的文化坚持,守护着心中那片“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净土。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8日 19 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