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硬伤”和“软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2日09: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与其他任何品种的小说不同,科幻小说有一个独特的问题:硬伤。如果小说中出现了硬伤,即那些明显违反科学知识和逻辑的错误,立即会有一万个眼尖的科幻迷迫不及待地指出来。其实从总体上说,科幻小说中的硬伤是免不了的。作者并非天人,不可能通晓世上所有知识。一部小说中出现个把硬伤,只要不影响阅读快感,读者自可一笑了之。当然,从作者一方来说能避免则当尽量避免,这是作者的责任。

  举几个例子吧。这些例子以我的作品为主,这样不必得罪人。

  我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海豚人》写到:灾变毁灭人类后,残存的科学家把人类改造成海人和海豚人。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无垠的海洋中,天人合一,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他们主动限制自己的权利,不去干涉虎鲸和鲨鱼吞吃海豚人的“天赐之权”,又因这种有效的自然淘汰而保持着种群的健康,完全摒弃了医学。他们享用自然食物又没有其他物欲,完全摒弃了工业,没有环境污染。海豚人社会中没有竞争也就没有杀戮和战争,全部精力和智力都用在体育和哲理思考上。天哪,这真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读者一定会被它的美丽纯洁所感动——只是不要问一个小问题:

  如果出现第二次灾变?

  在第一次灾变中,人类科学家用科学的力量改变了人类本身,使其能适应新的环境。所以,这种老子式的理想国其实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力量之上。而文中所描写的理想国主动自残,弃绝科学之力,也就无法应付第二次灾变。这正是大自然的悖论:科学技术助人类昌盛和强大,但又带来很多副作用。人类对科学是又爱又恨,见不得离不得。如今很多反科学主义者只强调后者而忘了前者。我在本部小说中为了追求艺术感染力,也基本上表现为反科学主义者,立论因而难免片面,是经不起驳难的。

  这还算不上是硬伤,只能算是“软伤”。但无论如何也是不足。我的教训是:如果创作时过分追求尖锐鲜明以取悦读者,常常会影响作品的厚重和公允。

  再举个硬伤的例子。拙作《活着》中有这样的科幻构思:业余天文学家楚天乐突然发现牛郎星呈现每秒14公里的蓝移速度,从而推断出宇宙已经由温和膨胀转为急剧收缩,进而预言了一个宇宙级的劫难。作为科幻小说,这样的假定完全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文中这样一段话:“要是牛郎星以每秒14公里的速度向中心塌陷,34万年后就会和地球撞在一起。”

  这里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要知道,牛郎星的蓝移速度是由宇宙均匀收缩而引起的假象,并非真实的速度,星体相对本域空间其实是静止的,自然不会以这个速度撞向地球。在宇宙急剧收缩过程中,牛郎星和地球确实会互相靠近,其接近速率即宇宙的收缩率(可由牛郎星的蓝移速度推算出来)。但除非宇宙收缩为一点,否则两个星体就不会因蓝移速度而相撞。

  这个错误是不该犯的,只能说写这句话时没走脑子。后来我自己发现了这个错误,有点汗颜,也因此萌生了另写一部小说以作校正的念头。这就是今年将出版的《逃出母宇宙》——但在新作中是否又会冒出其他硬伤?肯定会有的,眼尖的读者不妨找一找。

  无独有偶,刘慈欣的《死神永生》中有一处与我性质相同的硬伤。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提出了这样的科幻构思:在应对“黑暗森林”的努力中,地球人最终发现了有效的“安全声明”,即开发曲率驱动技术,该技术有双重功能:既能使飞船达到光速以便逃生,又能降低本空间的内禀光速从而造成“黑域”,以地球人的技术自残来求得森林猎人的宽恕。

  就构思本身而言无可非议,只是逻辑上有点漏洞——没有考虑到星体和空间并非一体。所有星体在空间中都有高速运动(比如太阳绕银河中心旋转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而银河系相对周围恒星、地球相对太阳也都在运动)。这种速度是真实的,并非上面所说的因空间胀缩而形成的假速度。那么就会有一个合理的推断:在某星体附近产生的黑域马上会被该星体抛在后边(留在静止的空间)。类似在静水中定向游动的乌贼,其喷出的墨汁将会在身后形成一条长带。这样的带状黑域无法藏起地球,更无法起到安全声明的作用,因为地球总有一天会冲出带状黑域,森林猎人会觉得还是毁了你最安全。

  这个硬伤属于结构性硬伤。所谓结构性硬伤是指:如果舍弃它,小说情节就无法继续。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舍车保帅,仍旧以这个构思来组织情节而把硬伤藏到水面下。前面说过,只要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快感,小说中有个把硬伤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我想恐怕没有太多读者发现这个硬伤从而影响了阅读快感吧。当然,不管怎么说,只要有硬伤就多少是个遗憾。

  说过举例不涉及别人的,还是涉及到了。忝在大刘是个豁达的人,不会怪罪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