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作家文摘悦读会系列活动:说不完的曹禺 演不尽的《雷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6日14:23 来源:中国作家网
雷雨雷雨1
2.jpg海报2

  作家文摘悦读会系列活动

  说不完的曹禺 演不尽的《雷雨》

  ——纪念话剧《雷雨》诞生80周年

  嘉宾:

  田本相: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名誉会长、原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曹禺研究专家、《曹禺传》作者

  童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翻译家、剧作家、戏剧评论家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戏剧评论家

  杨立新:北京人艺国家一级演员、导演,2004版《雷雨》中周朴园的扮演者

  张亚丽:《作家文摘》报社总编辑

  徐健:文学博士,剧评人,《文艺报》编辑

  时间:

  2013年10月20日(周日)下午14:30-17:00

  地点:

  清华大学西阶报告厅

  主办单位:

  《作家文摘》报社  清华大学时代论坛 

  【主题阐发】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1930年由天津南开大学转学来清华,入外国语文系二年级攻读西洋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清华校园戏剧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曾在千百个舞台上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地演绎与解读,将中国话剧推上巅峰。

  清华与曹禺有着深刻的联系,在他的文章《“水木清华”与雷雨》中,曹禺曾无比深情地回忆起母校的养育:“大约有五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亲——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学度过的。”1928年至1933年,正值中国风雨飘摇,清华园中的学生也积极投入抗日,这给曹禺带来不小的震动与启发,《雷雨》中的许多素材,都脱胎于这段经历。于是在清华园的春风杨柳、浅溪白石之间,《雷雨》的轮廓渐渐清晰、血肉渐渐丰满。1933年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一个固定位置上,曹禺落笔写下了《雷雨》的最后一个字。

  那一年,曹禺先生仅二十三岁。思想何以那么深厚、生命何以如此激越?答案藏在他高昂的自由感与强烈的抑压感并行的灵魂里。《雷雨》是他生命的一次燃烧……他念佛典,读圣经,出入教堂,参观洗礼,聆听古典音乐,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说》他能脱口而出,他最崇拜的是惠特曼的诗歌。他梦想写一部孙悟空的戏,写他苦苦挣扎,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心……

  《雷雨》之所以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常演不衰,根源在于曹禺先生是从文学的乃至哲学的、宇宙的视角去俯瞰生命、审视人性,这就使其具有一种超越的境界、宽阔的视野。《雷雨》不仅是一出动人的有着狂风暴雨般情感倾泻的戏,更是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历史、社会长剧。材料原本出自通常的人生,因而也就更能撼动一般的同情。矛盾诗赞:当年海上惊雷雨。这部剧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无愧称之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时隔八十年,让我们重聚清华园,与知名戏剧研究学者、演员、文学家们再度相邀走入那一场倾盆“雷雨”,感悟曹禺先生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去体验时代视角下的经典重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