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张恩儒:写作是生命中最重要部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08日09:30 来源:东北网

  接触张老师之前,抗美援朝,志愿军,炮火,硝烟,报务员,波长,号码这些在文艺作品中出现的词汇似乎早已淹没在时光深处,正以沉静的姿态看流云飞渡、看日月更新。不过,随着张恩儒老师低缓的讲述,那些梦幻般的岁月仿佛正穿越烽火向我们靠近……

  10月4日,记者采访了黑龙江著名作家张恩儒,听他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张恩儒老师于正在装修的家中接受记者采访。东北网记者  左远红 摄

  被战友们戏称为“作家”

  时光追溯到1952年,19岁的张恩儒正面临着人生一次严峻的选择。军校毕业的联欢会余音缭绕,如同年轻的心涌起丝丝眷恋。缘于特殊情况,原定 的实习取消了,将来的去向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张恩儒在心里义无反顾地选择到前线去!他甚至悄悄去找指导员,表明自己的心愿。可他听到的却是:“军 人服从分配!哪能自己想去哪儿就去哪啊!”

1951年与军校同学合影。张恩儒提供

  他忘不了军校操场上的最后一次集合,忐忑的心好像要从嘴里跳出来。他屏住呼吸,听指导员宣布分配命令。有的同学被分去东北军区司令部,他在心里喊:不去不去!别叫我!接下来是防空军司令部,装甲兵、空军,海军等等。

  “以下点到名字的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张恩儒再次暗叫:叫我,叫我,快叫我吧!指导员停顿了一下,竟然第一个点了他的名字,他乐得 挺胸高吼:到!直接冲开前排的女同学,蹿了出去。因塞满书刊而比别人大很多的背包,把一个女生碰倒在地。同学们被他的举止逗笑了,激动中的张恩儒对这笑声 却浑然不觉。

张恩儒作品《昨日硝烟》。张恩儒提供

  朝鲜,朝鲜!月光下的平原,河流,山川,峻岭,峭壁,树木,房屋,桥梁,山洞,这一衣带水的邻邦啊,此时,正被侵略者的炮火逼视,张恩儒在心里说:我来了,我们来了!我们将不惜鲜血和生命,打败敌人,让金达莱怒放在美丽的原野上。

  连绵的炮火,敌机毫无征兆的大轰炸,潮湿阴冷的山洞,发送不完的情报,嘀答不停的电波。暴雨侵袭的隐蔽部,长夜中寒风刺骨的哨位。架线,查线, 标图,分辨可疑呼号、波长,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就是在那样一片焦土上,也不时有温馨的画面:当地居民跑来看望志愿军,送苹果、栗子、西红柿。当地的阿 妈妮帮战士缝鞋、补衣服,战士们把舍不得吃的饼干、糖块分给当地的孩子。张恩儒就曾用两条毛巾给一个5岁的朝鲜孤儿亲手缝制了一个背心。他喜爱地叫那个孩 子“阿得儿”(儿子的意思),任那个孩子在他的床铺跳上跳下,沾得全是泥土也不介意。当部队撤离时,那个儿童远远地跟着汽车边跑边哭,张恩儒一边挥手,一 边擦去流下的眼泪。60年后,回想起在朝鲜前线的日子,他跟老伴儿开玩笑说,我在朝鲜还有一个儿子呢,想来也有五六十岁了。

  老伴说,那你就写写你的儿子呗!

  是啊,在朝鲜五年,张恩儒书不离手,有人回国问他捎什么东西,每一次,他要的都是书。因为读书,甚至遭到不务正业的批评,但他就是改不了读书的习惯。所有空闲都用来读书。他还创作了大量诗歌寄回国内,被战友们戏称为“作家”。

    真正的成为作家

第一部有影响的著作《望云峰》 。 张恩儒提供

  1953年《志愿军一日》发表了张恩儒的第一篇散文,1954年《解放军文艺》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深夜》;而真正使他斐声文坛的是他复 员后发表的长篇小说《望云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望云峰》几乎家喻户晓,成为颇受大众喜爱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当地一批中年作家。但当记者提起这部著作 时,张老师却长长叹一口气说:孬糟!他说,每每提起《望云峰》,我就感到汗颜,有些章节,按当时的形势要求进行了杜撰,被修改得面目皆非,离自己的内心越 来越远。

1957年退伍还乡立志终生从事写出作。张恩儒提供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深深的遗憾吧,张老师以惊人的速度和水平完成着一部又一部作品。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漫漫人生》、《昨日硝烟》、《雨天》、《夏 鸟》;短篇小说集《江对岸的蓝眼睛》,长篇小说《沉湖》《牛角上的月亮》、《雪浴》《洼地》《云雀》10部著作。这些作品无一不浸透着作家的思考与真情, 在纯文学创作低迷的大环境下,他坚持着自己的责任,良知,将一部部主题积极严肃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张恩儒老师就成为黑龙江省文联驻会作家,后又担任《北方文学》编辑、《章回小说》主编。以自己的创作才华和谦逊品格赢得良好口碑。

  家乡是我永远的牵挂

  张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通河人,是松花江水和黑土地哺育成长的作家。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人物才像一道原汁原味的东北炖菜,充满了民间民俗味 道。草房,土炕,杀年猪,女人玩嘎拉哈,挖鼠洞,割烧柴,扭秧歌…俨然如一幅多姿多彩的版画,让人感受着艺术的力量。对后期创作的作品,张恩儒老师有满 意,也有慨叹,他说,因为这艺术的底色是生活,是表现泥土一样朴实的底层民众的人生。所以,他感到欣慰和踏实。

1973年初冬,全家人在通河过着田园般生活。张恩儒提供

  这些年,张老师扶持了很多家乡作家,有的成为当下实力雄厚的小说家,剧作家,词作家。至今,张恩儒老师还担任着家乡文学刊物的顾问,他每年都回 通河,与作者们座谈,推荐优秀作品。这些年,他光为家乡作者捐书就达千册。谈及此事,张老师微微一笑,他说,从年轻开始就从微薄的工资中列出购书计划,这 么多年没有间断。捐书给家乡文友就是希望有更多的真心热爱写作的人成长起来,我牵挂他们,这种牵挂可能一直会到生命的最后。

  庞大的写作计划

  不知不觉,斜阳从一个窗口移至另一个窗口,老人家在椅子上调整着坐姿。担心他过于劳累,记者邀请他一起吃晚餐。

  慢慢地下楼,慢慢地点菜,慢慢地落座,慢慢地交谈。随着老人家的节奏,觉得慢下来的感觉不错,仿佛可以牵住时光的衣角,以最朴素的交流感知生命的厚度。

  晚霞透过窗子,洒在桌上。老人将双手叠放在桌上,而且是手心朝上,似乎要接住什么。一时间,记者有点愣神,难道这就是一个防空情报兵的手吗?他 可是志愿军中有名的发报最多、最准确的报务员啊。半个多世纪后,这双手又通过电脑键盘写出近千万字作品。当年的老兵,今天的文学创作精兵,命运是怎样在一 个人身上完成这奇妙的统一啊!老人甘心伸手接住的莫非就是命运出色的安排?

2005年夏与孙子在一起。张恩儒提供

  “想写的东西太多了。怕是今生都写不完了。”老人幽幽的目光中竟透出一丝忧郁。他说:“老伴和儿女们都不同意我这样拼命,但我又停不下来。只有 坐在电脑前,心才格外安宁,那些遥远的时光,那些被遗忘的人们又会清晰地浮现在脑海,我只有用写作与他们对话,与他们交流,心才是快乐的。要问我这一生什 么最重要,那就是写作,今生没有任何一件事大过写作。”

张恩儒部分作品。东北网记者 左远红 摄

  日前,张恩儒老师创作的68集电视剧《还我河山》已接近尾声,还有四部长篇《荒滩》已列入创作计划。

  夜幕降临,华灯初放。送张老师上楼,望着老人缓步走进家门,记者从心里升起一种敬意与祝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