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李强:细节使作品枝繁叶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9日13: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句普遍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哲理,唯有注意了细节,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加完美,唯有注意了细节,生活才会更真实更有意义。文学创作何尝不是如此呢?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那么什么是生活呢?巴尔扎克在《致〈星期报〉编辑伊波利特·卡斯蒂耶先生书》中说到,“事实上生活就是一堆细小的情况,最伟大的热情就受到这些细小情况所制约。”可见,社会生活正是由浩若繁星却看似琐碎的“细节”构成的,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时代潮流如何涌动,却都无法避免地通过这些十分平凡精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来。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经典细节。这些经典细节往往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如果我们把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比作一棵大树的枝干,那么细节正是一片片形态迥异的树叶。试想一下,失去了树叶的枝干无论如何“有形”,还都是显得过于干枯了。而文学作品缺失了细节描写,就会显得干瘪无味。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本书在读过很多年后,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已经不再是故事的全貌,而只是其中那些精彩的细节。

  作为史诗性的文学作品,上世纪80年代的《平凡的世界》结构恢弘、气势磅礴,全景式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迁,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平等一大批典型人物形象。“孙少平”一时间成为了当时广大农村青年的真实写照。他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离不开路遥一个个精到的细节描写。仅以开篇时孙少平去食堂打饭的描写为例,虽然已经读过了近30年,却始终栩栩如生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路遥一句“苦难”都没有说,而是通过“怔”“弯腰”“直起身子”“瞥”“扭头”“蹲”“慌”“舀”“闭住眼”等一系列详尽的动作描写,还有“空无一人”“檐水滴答下来”“雨雪迷蒙”等环境描写,一下子就让读者走近了孙少平,让“孙少平”活了起来,有血有肉,就好像这一切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我们也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苦难。

  由此可见,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能胜过许多笔墨,就好似影视作品里的特写镜头,使人物形象饱满传神,使作品的主题生动深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些看似是细微的、渺小的事情,虽然没有故事本身那么起伏跌宕、动人心魄,但是把它放进作品特定的环境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陆犯焉识》中讲述谢队长把梁葫芦捆到马缰绳上,逼他说出藏欧米茄的地方时,用细致的笔触,精致地描写了梁葫芦一步步被马拖死的境况。“梁葫芦不嚎不叫是因为嘴腾不出来,满嘴堵的一把干马粪,堵得小凶犯眼睛暴突,太阳穴的青筋红柳根须一样凸鼓出来。”“梁葫芦给马拖得脑浆涂地,眼珠子滴溜溜地滚在地上,玩弹子呢。”“他的葫芦头已经开了瓢,此刻在地上写着黑红的天书。地是半透明的,雪面上结了一层冰壳。马拖着葫芦轻松地顺着沟底小跑,颠着圆滚滚的屁股。”“梁葫芦的腿被劈开,一只脚系一根绳,挂在马的两侧,让马把他当爬犁拉。这架人形爬犁在不平整的渠道底部颠簸,与雪地接触面最大的是后脑勺和上半个脊梁。”“最新鲜的一道黑红不光是液体的,还有极小的一片片的固体,上面粘着几根头发。”“渠底布满石头,好在石头被厚厚的积雪包裹,没了棱角,那个葫芦头给拖到这块石头上,又跌到那块石头下,像空了的葫芦瓢一样没有分量。”“冰雪上的血迹里头发已经是一缕缕的了,头皮也一块块变大。”“小凶犯脸上又黑又厚的污垢在天光里看,是一层结实的甲,苍白透出来便成了瓦灰色。”

  而这所有的描写,都应和着“老几”在一旁观看时的心理活动,从一开始试图向解放军去求救,到“却站在人群里,跟所有人一样一动不动”,再从“摇摇晃晃,沿渠道跟着梁葫芦往前走”,到“落在其他马戏观众的后面”,“眼前一阵阵发暗”。场景描写加剧了“老几”内心的挣扎,他始终想“拿欧米茄救梁葫芦”,但是他也在始终说服自己,“这小凶犯难道不该加加工?”他一会儿“用半死的声音结巴着,叫谢队长别踢了,还不省省劲,这孩子差不多也咽气了”,一会儿却“打定主意,踹死梁葫芦自己也绝不开口,招出欧米茄的去处”。可他又抑制不住地结巴着说出“我……知道……”,最终还是改了口,“……知道葫、葫芦有疝气……”。

  仅此一个细节,严歌苓就用去了5000余字,真实地表现了当时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深刻地摹写了人性善良与罪恶的交锋,也更凸显了“老几”准备用一块欧米茄换一次去场部电影院看看有女儿影像的纪录片的迫切心情,真实地反映出心灵中最为细腻、最不易被人察觉的“暗流”,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堪称细节描写的经典。作为读者,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这样体现作家匠心的精彩细节。

  细节之于文学作品,犹如微观之于宏观。作家只有具有了清醒的历史意识、大局观念,深刻地把握社会生活的真实底蕴,才会以高度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入细致地研究那些被人们司空见惯了的“小事”,在大量平凡的细节中,捕捉和开掘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内涵,耐心地选择、表现和阐释,一砖一瓦地构筑起历史和生活的“大厦”。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浅阅读时代、“读屏时代”。一些作家、出版商、读者往往更关注新鲜刺激的故事情节,似乎文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吸引眼球,就是一顿胡吃海塞的“快餐”。于是一些作家不得不在悬疑、惊悚、媚俗、逗乐上大下功夫,不遗余力地在故事的鬼灵精怪上大做文章,而缺少了对于精致细节的挖掘。我们希望作家能够在打磨细节上更加用心,有更多的神来之笔,让文学在百花盛开的同时,也更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精彩篇章时,不再只为“果腹充饥”,而是细腻地体味其中的韵味,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力,享受读书之乐,静静地品味细节带给我们的饕餮盛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