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德国作家英果·舒尔策:以东德视角书写统一后的德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3日09: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潘 璐
英果·舒尔策英果·舒尔策

  英果·舒尔策(Ingo Schulze)196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耶拿大学攻读过古典语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在耶拿附近的小城阿尔滕堡的话剧院任职。当时 正是1988年东欧局势风起云涌,他和很多民主德国的知识分子一样开始积极投身政治。为了给当地民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他放弃了剧院的工作,和 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阿尔滕堡周报》。周报于1990年初开始发行,关注的主要对象是两德统一前后当地的政治和民生,很多是东部德国居民在这一所谓的“转 折时期”关心的热点问题。只可惜由于经营不善和资金不足,这份一度颇受欢迎的报纸坚持了两年多就停刊了,但这段经历却使舒尔策跨出了书斋和舞台的范围。作 为报人,他接触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英果·舒尔策并非早熟的文学天才。他开始文学创作时已过而立之年。1993年舒尔策受人之托赴圣彼得堡创办一家报纸,在这里生活了约半年的时 间。圣彼得堡这座只有300年历史的城市却集中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近现代史,不管是彼得大帝时期的,还是十月革命时期的、苏联时期的、包括二战期间的,不 同阶段的历史痕迹在这里混杂、交错、共存;东欧剧变之后,西方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一背景之中。这些变化以及在变化之中呈现的人生百态都深深地吸引着舒 尔策。后来,他迁往柏林定居,就着手把在圣彼得堡的经历和感触用文学形式表达出来,1995年这些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就是舒尔策的处女作《三十三个幸福时 刻》。书中的所谓幸福只能从讽刺的意义上理解,大多数故事从现实开始,最终以荒诞、离奇,甚至惊悚、恐怖结束。舒尔策在书中虚构了这些故事的作者,给他起 名叫霍夫曼,仿佛是在提醒读者,他文学想象的灵感正是来源于善写奇幻故事的德国浪漫派作家E.T.A。霍夫曼。

  英果·舒尔策的第一部作品即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好评,为这个文学新人带来了“德布林促进奖”等数个文学奖项。之后,舒尔策开始把创作转向刚刚统 一不久的德国,1998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故事》被作者称为“一部来自德国东部外省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德国东部图林根 州的阿尔滕堡,在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城中,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在两德统一的背景下开始发生变化,比如他们可以到西欧旅行、开始使用西德马克、合法地接触西方媒 体等等。作者避免了对两德统一的政治进程的直接描写,而是使用细节描写取代了宏大的历史叙述,读者要细心体察这些细节才能判断出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小说 没有“主线”,没有“高潮”,其中的29个章节是29个互不连贯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但情节上没有连贯性,本身也常常无头无尾。只有人物在其中充当着线索: 他们是自己故事的主角,在他人的故事里会作为配角出现,或被偶尔提及,但没有一个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这些被人物连缀起来的碎片化的情节形成了一种独 特的网状叙事结构,这种结构最大限度地容纳了阿尔滕堡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万花筒一样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统一伊始德国东部社会的全景图。《简单的故事》笔调冷 峻,描写“不带同情而且精确”,虽然从整体看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每个章节又酷似传统的美国短篇小说。舒尔策坦言自己在创作时受到海明威、卡佛等美国作家的 启发,借用他们的笔法来反映德国上世纪90年代的情况让他感到十分得心应手。《简单的故事》1998年甫一面世,就好评如潮,被媒体称为大家“期盼已久的 关于统一的德国的小说”。舒尔策也被君特·格拉斯称为“新的联邦州里最棒的小说家”之一。

  从题材来看,《简单的故事》并非标新立异之作,两德统一后不久,就出现了一批反映这一事件的文学作品,它们被统称为“转折文学”,但不少转折小 说都免不了自卑自怜、怀恋过去的“哭哭啼啼”的腔调。而舒尔策的文风却显出与众不同。时隔20余年,《简单的故事》仍然被视为转折小说的典范之一,也为舒 尔策在德国当代文坛上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对于两德统一的激动心情消失,理性的思考渐渐凸显、成熟起来。英果·舒尔策也对德国的现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与 从西德视角出发的主流看法有所不同。例如他不再认为1989年、1990年发生的事件是两个德国的“统一”,而是东德“加入”了西德。按照舒尔策的意见, 两者统而为一,应该产生出一个全新的事物。而东德加入西德则承接了西德体制中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同时完全放弃了原东德体制内一些值得保留和借鉴的部分。 2005年,舒尔策倾7年之心力写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新生》。书中不再像《简单的故事》一样着力再现统一过程中人物的经历,而是融入了大量的作家对 于两德统一的思考。

  在这部近800页的巨著中,作家一改《简单的故事》中全景式的写法,集中着墨于一个人物——作家和报纸发行人恩里科·提尔摩,通过他的经历和叙 述来再现前民主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社会生活。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平与舒尔策本人十分相似。他1962年出生,从小天资过人,一直梦想着做一个 能写真话、有批评精神的作家。但他在两德统一之前的群众运动中表现并不积极。统一之后更是为了赚钱放弃了当作家的梦想,变成了以刊登广告为主的报纸的办报 人。他的生意一度很成功,但不久之后却急转直下。债台高筑的他留下一堆书信逃之夭夭。正是这些后来被整理出版的书信记载了提尔摩在两德统一期间的经历和感 受,以及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整理出版这些书信的人名叫“英果·舒尔策”,他给这些书信加入了很多注解,主要是解释东德特有的现象和习惯用语,这 些详细、有时甚至是繁冗的注解使得小说大大超出了提尔摩的视角,涵盖了更多的东德社会生活的范围。舒尔策在这部小说中采取了18世纪很流行的书信体小说的 体裁,对此一些评论家表示不解,但更多的评论者认为《新生》从容量和深度上都超过了《简单的故事》,代表了转折文学的新高度。舒尔策在小说中对于两德统一 后出现的市场化对原有人际关系的破坏、拜金主义流行、政治意识的淡漠都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小说的主人公最后不知所终,表现了舒尔策对统一后德国渺茫前景的 担忧,以及对西德“顺应市场”的民主的失望。

  2007年,舒尔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手机——十三个旧式的故事》,小说集中的人物生活在世界不同角落,但都怀着对于幸福的希冀,他们在希望、 失望、分手、重逢之间辗转徘徊,渴望着爱,而幸福往往在平凡生活不经意的瞬间出现。舒尔策在这部小说集中再次展现了他高超的短篇小说技巧,他从小人物的日 常生活中截取最平淡的片段,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进行描写,使每个故事表面上看去都波澜不惊,却把幽默和智慧隐藏在深处,让读者在读完全篇后才恍然大悟,不 得不佩服作者的妙笔。小说集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甚至有评论家说,只要让英果·舒尔策来讲述,哪怕再无聊的事情也会变得引人入胜。

  2008年,舒尔策再次令人刮目相看,出人意料地把一个曲折而幽默的爱情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部十分感性的长篇小说《亚当和伊芙琳》仍然以两 德统一为背景,主人公亚当是一个生活在东德的天才的女装裁缝,他凭借高超的手艺使女主顾们变得美丽动人,但也与她们绯闻不断。女友伊芙琳一气之下抛下他跟 自己的闺蜜西蒙娜以及西蒙娜来自西德的表兄一起去匈牙利旅行。亚当对自己的不忠深感懊悔,开车追逐伊芙琳一行。只因这一切发生在1989年的夏末,使得这 次逐爱之旅突然变成了一次政治行为。亚当和伊芙琳通过匈牙利边界到达了西方,迎接他们的是很多的可能性以及一堆生活上的难题,而在他们的家乡,柏林墙倒塌 了。这部小说情节曲折动人,令人手不释卷,笔调轻松诙谐,让舒尔策文学多面手的才华尽显无遗。

  之后,英果·舒尔策又有多部作品面世,如短篇小说集《桔子与天使》(2010),以及散文集《我们想要什么》(2009)、《我们美丽的新衣》 (2012)等。两本散文集特别汇集了舒尔策作为公民和公众人物对德国政治和社会现状的意见和思考,其中不乏振聋发聩的警世之言,这些真知灼见又往往得益 于他的东德视角。如今,而这位来自德国东部的作家早已蜚声世界,他的小说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被评论家戏称为联邦德国最受喜爱的“出口产品”。今 年,已经奖项累累的他又获得了布莱希特文学奖,以及韩国文学最高荣誉“万海文学奖”。6月,英果·舒尔策作品的第一个中译本《简单的故事》由上海译文出版 社出版,8月,作家受歌德学院(北京)之邀,专程由柏林到北京与中国的读者见面,笔者作为译者有幸参加了他与萧开愚以及李洱的对谈,中国同行以及读者对于 舒尔策的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