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报告文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书写一段不该忘却的“创业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3日15:5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主席台主席台
会场1会场1
会场2会场2
会场3会场3
会场4会场4
何建明何建明
魏委魏委
作者:薛媛媛作者:薛媛媛
会场5会场5

  8月31日,薛媛媛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文艺报社、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作家出版社、湖南省作协共同主办。何建明、张胜友及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委、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龚爱林等出席会议。研讨会由阎晶明、张陵主持。

  《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讲述了新中国建设初期,几万湖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移民云南边境,为国家种植橡胶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还是依赖国外橡胶的“无胶国”,1959年,中央决定迁移大批人口赴云南种植橡胶。毛泽东同志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湖南人民,于是数万湖南人来到西南边陲,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缔造了一个世界种植史上的奇迹。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小说家,薛媛媛以敏锐的目光和深邃的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个既有文学性又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作家关注到一段被人们忽视的历史,打捞并呈现出这份宝贵的记忆。何建明认为,《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题材较为独特,薛媛媛为写这部作品付出了巨大努力,她历时三年跋涉数千公里,深入边疆橡胶林场,进行扎实的材料收集和采访调研,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记录了湖南人以及广大农垦职工为中国橡胶事业作出的贡献,书写了那一带劳动者不该忘却的“创业史”。

  张胜友谈到,这部作品的社会认识价值、历史文献价值值得关注。几十年过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橡胶大国,而那些曾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的湖南儿女却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作品为读者留存了一份鲜活的社会记忆,对于如何认识、理解共和国历史具有启示性。

  “作家把普通人的命运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一批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组成了带有浓重湖南文化特色的橡胶种植场工人群像。”李炳银谈到,每个人的青春记忆和曲折经历,最终汇成了一个群体的形象。

  “他们的经历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那段经历,这是湖南人的精神品格,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胡平认为,作家以真挚、火热的情感抒写了家乡人民乃至中国人的这种品质,正是他们攻克了一个个难题,缔造了伟大的历史。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这样的精神,梁鸿鹰认为,作家透过大量史料及亲历者的陈述,深入表现和挖掘了引发与激励湖南人民奔赴云南种植橡胶的强大动力,只要是国家需要,任何人都会不计任何条件,毅然决然地奔向指定的方向。坚定不移的信仰,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支撑一个时代的力量。

  具体到文本中,小说家的功力赋予了报告文学写作新的特点。雷达提出,薛媛媛从一个较小的切口进入一段宏大的历史,不仅描摹出历史的风云际会,更重要的是呈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历史经验。如果能再多些对历史的反思和沉淀,可能会更具思想深度和厚度。(记者 李晓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