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评论家程德培:书评像中介 有时里外不是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8日09:28 来源:腾讯娱

评论家程德培:书评像中介 有时里外不是人

图为方力钧作品

  有创作就会有批评,随着文学作品的相继诞生,扑面而来的批评自然如雨后春笋此起彼伏,或是赞扬或是贬低,或是出自专业行家或是源于平民草根。面对着一波又一波的文学批评, 作家们自身保有的是何种态度?书评在他们的眼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于当下的各类书评又能展望出一个怎样的未来?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 的“书评时代”主题论坛于昨日开展,伊恩布鲁玛、托比利希蒂希、程永新、金宇澄、贾平凹、韩少功、陈思和、王晓明等中外作家、评论家汇聚一堂,互相切磋思 想火花,共同为文学界、评论界授业解惑。文学评论家程德培更是半玩笑半苦涩地表示,“如果说书评是一种中介,那么这个中介,有时候里外不是人。 ”

  书评是牵着红绳的月老

  英国文学评论家托比利希蒂希认为,书评不像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学创作那般复杂,它应当是简单易懂的,但同时这份简单不会影响到它存在的重要性。 写一篇书评并不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傍身,也不用特意卖弄专业术语,“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对于信息的分享。好的书评能起到嫁接读者和书 籍的作用,就彷如牵着红绳的月老。 ”

  另外,利希蒂希还表示,“对读者来说,书评发挥着守门人的作用,而对作家来说,书评是一种支持写作的方式。书评界的竞争也很激烈,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付费新闻的衰退都在令书评面临着危机,但竞争同样也能带来发展,我相信书评依旧能走下去。 ”

  书评也会自行消退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面对同一个事物,往往会有两种相反的声音。而对于书评的看法,文学评论家程德培则提出了一个相对悲观但独特的观点,他认为, 现今是否是一个书评时代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对于“书评:文学与读者的中介”这个主题,他还开了个涮,“中介,即是介于卖家与买家之间的,里外不是人。批 评家对一个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只是一时的,他们无法预料到这个作家或是这部作品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获得至高褒奖抑或是被贬得一文不值,能够证明这一点的 只有时间。但书评的存在是短暂的,它不可能经受住长时间的考验,它仅仅是个‘中介’,将两头连在一起之后再自行消退。 ”

  同时,程永新也表示,真正优秀的书评是离不开悟性的,“当下并不是一个人人都能进行文学批评的时代,感知文学除了需要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拥有领悟 力和感受力。 ”他认为艺术感觉中大部分的微量元素能通过训练达到,但是还存在着神秘的潜质和品性,这不是依靠训练就能达到的。优秀的批评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智慧与智 慧的比拼和角力,而现在的许多书评并没有让他看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反而有走向陈旧化的趋势。

  书评能够成为文学主角

  在探讨“书评:文学批评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作家韩少功站 在一个作家的立场上表达了自己对于批评家的羡慕嫉妒:“新的时代,批评家可能比作家站在一个更主要的、显赫的位置。我们从一个信息稀缺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 信息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历史的拐点。在这个拐点之前,作家是很幸运的,在没有发达的网络电视报业的时代,读者知道的信息很有限,而作家作为信息的主要暴 露人和提供者,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是能令读者全盘接受的。但现在,报业网络的兴起,潮水信息铺天盖地,信息关系的梳理、真伪识别、组合方式、如何建立,这样 的工作恰好是书评最能施展到功能的地方。 ”

  韩少功还指出,评论家其实是读者中的特殊一群,是强有力的参与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评论家就是将这一千种思考化为文字的人,他们的目之所及比作品本身宽阔得多,又怎能视文学批评为作品的附庸?

  信息时代人人都能成评论家

  在信息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每个人都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自我的感受表达、传递并借由网络这块媒介广而告之, 传播到世界各地。评论不再是特定人群的专利,只要拥有独立的思想,并敢于发声,谁都能成为一个批评者、评论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认为,读书的人都 可能成为书评人,其中的草根批评对现代书业发展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我其实不在意网络评论的谩骂,因为我同时也能收获到赞扬,两两相抵对我一点伤害也没有。评论对书的正面影响要大过负面,不论是褒还是贬都能起到宣传作用,在这个多媒体时代,评论的轰炸有益于书的促销和流行。”

  当然,不同于草根评论,专业批评应当是有界限的,是一般人所不能取代的。陈思和还指出,其实如今的书评并不正宗,真正的书评必须就书论书而不是畅谈自我看法,但现在鲜少有做到这点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