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刘传霞:大学文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9日09: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新锁: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内容及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有根本的不同,请您谈谈对现代大学文学教育的看法。

 

  刘传霞:与古代相比,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方式上,中国现代大学的文学教育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从西方引入了现代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 式,比如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自1910年以来,从办学理念、学科门类设置、课程编排、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雏形。

  而自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学之后,由其教育背景决定,他早已经形成了来源于现代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加上他个人的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都促使当时 的北大真正完成了现代转型,并以北大为中心影响和带动了中国当时的一大批高等学府由此走上了现代大学的发展道路;相应地,现代大学的文学教育也随之蓬勃发 展、逐步兴盛。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人物,大都出自北京大学及其他高等学府。不管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立场趋于保守还是趋于激进,这一批文学界的顶级学者在学 术研究领域,都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与现代的治学理念,拿出了让自己站得住的研究成绩,并留下了一大批足以彪炳后世的重要学术成果,比如鲁迅的《中国小说 史略》、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黄侃的文字和音韵学、刘师培的中古文学与训诂学等等,他们当时达到的成就和高度,其实直到 今天,我们当代的学者大都依然难以企及,也为文学这一学科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但在学术上精研精进,同时还热衷于参与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与变革道路以及方向选择等问题的讨论,这在某种意义上形成 了近似于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文化空间”。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等一大批思想激进的文化人,以来自西方的全新文化理念与思想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试 图以西方的价值立场来重铸中国文学的灵魂,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促成了中国文学的本质性转变;同时,他们还以课堂讲授、在刊物发表文章等形式将自己新的文 化与文学理念传达给当时的年轻人,影响着他们思想与人格的形成——这都是文学教育的本质意义所在。当然,与他们见解不同甚至对立的一批学者如吴宓、梅光 迪、辜鸿铭等人,也都勇于参与讨论,以文章表明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文学观念,尽管没能够动摇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发展方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时文学 创作与文学教育的整体面貌,并且对新文学鼓吹者的某些偏颇与弊病发挥了重要的矫正作用。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价值理念与艺术评判体系。

  此外,如胡适、鲁迅、周作人、闻一多、徐志摩等兼作家与学者于一身,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和创作经验影响、带动了中国新文学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和中 国新文学质地的提升,甚至可以说他们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基本范式,完成了中国新文化基本格局的建构,这同样是极为了不起的成就。此后,出自各个大学的一大 批作家和学者,莫不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也决定了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形态。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的文学教育是极为全面、活跃和丰富多彩的,与社会、与民众、与政治都形成了良性互动,也取得了极为卓著的成就,对中国现当代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和意义深远的影响。

  刘新锁:当前,文学教育受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请您谈谈对当前国内大学文学教育的看法。

  刘传霞:当下国内大学的文学教育现状整体来说不尽如人意,也有不少学者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并对此发出了变革的激切呼吁。在我看来,目前我们国内大学的文学教育主要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目前大学的功利化、实用化、短视性的主导性教育理念与文学的本质难以统一,甚至背道而驰。我们都知道,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是诗意地观 察和理解世界与人自身的方式。从康德的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门无关功利的学科,至少不能指望它能够立竿见影地获取某些现实的效益与利益。它更看重的是丰富人 的精神,陶冶人的灵魂,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式的影响,是对人的精神气质的改变,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但在目前的大环境和教育 体制之中,这样的文学教育理念其实很难得到落实和贯彻。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跟文学教育要回报、要效益,这是违背其基本规律的。但是我们目前对各个大学及每 所大学的各个学院的评价体系中,首先就是要就业率、考研率等等;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和科研能力评价,首先也要看他们获得课题的级别及到账经费数目、看发表文 章的层次和数量、看获得奖项的级别和数量等等;否则就会影响学校及文学院在全国高校的排名,影响教师个人在学院的地位和经济收入等等。这势必会对大学的文 学教育造成冲击,导致从事文学教育的教师心态失衡。他们再将自己的焦虑、沮丧、疲惫等负面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这都是一些“负能量”,这 些自然也会影响学生对文学、文化和社会的整体认识与思考。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文学及其教育中应该有的诗意、审美、从容、愉悦等等品格自然更是无从 谈起。

  其次,目前的文学课堂教学更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传递,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 科,把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历史及其中代表性重要作家的相关知识以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上课的时候忙于做笔记、记课件,以备用来应付学期结束之后的考 试。教师们平时并没有以足够的重视和时间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经典的精读与鉴赏。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基本上是老师们共同的教学方式。我记 得王小波曾经在文章中对这个现象提出过批判,意思好像是说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了解关于“鲁郭茅巴”的周边知识,但对他们创作的妙处却并不懂得欣赏。当然这与 我们整体的教育状况都有关系,孩子们从中小学起已经适应并渐渐形成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惯性,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只会考试,但面对一篇或者一部 具体的文学作品时,从中却不能获得美的愉悦与发现,不能由此做出一些文化、哲学、心理等方面的思考,更不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与价值评判,这样来看,我们大 学的文学教育其实是偏枯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失败的。

  最后,是目前大学的文学教育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严重边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极为功利化。目前我国民众的阅读情况令人担忧,包括大学生甚至是文 学院的大学生都不读经典,只看一些通俗性的期刊与读物,或者追逐一些快餐式的、泡沫式的大众文化产品。从对学生读书情况的了解可以发现,他们对古今中外的 经典名著知之甚少,有些同学即便略知一二也是从由其改编的影视剧作品得来的印象,他们很少甚至根本就不读原典,自然也无从由此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与艺术趣 味,尤其是在大众文化产品炫目的包装和营销策略面前,缺乏辨别能力。再加上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不少同学认为,文学教育既不能给人提供就业机会,也不能 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从心理上便产生了轻视甚至是排斥心理,他们宁可拿出时间用来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也不想用这段时间静下心去读一本文学作品或者名著, 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同样也对大学文学教育的效果产生了强烈的负面作用。

  刘新锁:在您看来国外大学的文学教育有何特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刘传霞:我没有去国外实地考察过,但因为工作关系,也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网上相关的资料了解到了一些情况。据我所知,国外大学的文学教育至少有这样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他们大都有各自的人文学院,将文学与艺术合并教学与研究,更侧重于打通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界限,侧重于对学生人文 综合素质与水平的培养和整体提升。比如美国的哈佛、耶鲁等世界知名高校,他们请校内外人文艺术各学科领域的顶级学者为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公开课, 从心中拆除他们各自学科划分的藩篱,帮助他们从不同的学术视野去感受文学的魅力,获得个人化的发现。

  其次,国外一些大学的文学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文学鉴赏与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相互之间的研 讨与交流。比如欧美的一些大学,在课程设置和学分计算上极为灵活。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他们往往围绕某个主题或者某些作品,预先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 料,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在课堂上拿出来与同学们进行深度的交流与碰撞;同时教师还引导他们密切关注当下文学与文化领域的事件,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场 感。最后根据他们的表现给定分数,这比我们国内大学的一些文学院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要灵活很多,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刘新锁:应对新的时代形势和时代要求,在实施文学教育方面济南大学文学院有何新举措?

  刘传霞: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中,济南大学被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适当调整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实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转化知识的能力,努力使其做到“四个学会、四个有、三个懂”, 即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选择、学会生活;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懂社会、懂学术、懂就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尝试构建教学、实践、创作 “三结合”的综合教学平台体系。具体举措为:

  第一,建设汉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中心。学院在原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基础上建设“汉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中心”。中心拥有独立的办公室,中心设日常办公、 值班人员,中心成员根据各自专长负责相应课程、课题和学生的答疑等工作。由中心牵头、学生自主创办以文学原创为主的刊物,为学生的主题策划、写作提供平 台,也为院、校交流提供渠道。同时,有计划地邀请作家、学者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研究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写作作具体的指导,加强学生的写 作训练。

  第二,建立激励学生专业创作与发表的创新平台。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在学院网站为学生开辟专门的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编印内部文学刊物,并与公开 刊发的刊物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作品成果的发表平台,积极推行专业学术研究和作品创作,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发表的成果、作品,计入创新 学分。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加强“书院式经典阅读”建设,形成办学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开设“书院式经典阅读”系列通识教育课程两年有余,已取得初 步成效,产生了较大反响。接下来准备采取课程建设立项等措施,鼓励教师根据学术专长,积极参与“经典阅读”系列课程的教学,继续加强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 建设,形成基础扎实、形式灵活、特色突出、注重熏陶的人文类通识课建设理念。在目前已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西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理论著作 三大类课程外,再补充课程资源,优化调整课程体系。进一步汲取书院传统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借鉴古代书院教育共同研习、问难论辩等教学方式,着重 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能力,推行“自修、质疑、讨论、自省、自察、躬行实践”等学习方法。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标 准,实施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与舜耕书院建设相结合,举行各种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举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公益、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文学熏 陶。

  第四,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学院有以“青笋”命名的文学社、剧社、朗诵社等社团,每年定期举办演讲与经典文学作品朗 诵比赛、话剧与小品排演、读书节等活动。吸纳很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以及文艺鉴赏与创作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在纷杂的校园生活中开拓 出一片精神绿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