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香港作家陈冠中:最纯正的中文不在内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6日09: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哪儿的中文更纯粹?三位作家学者探讨“谁是纯粹的中国人”———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的科技、发展模式正在把很多人的家乡永远剥夺,最终失去自己脚下的那块可以站立的土地。我从洛杉矶到纽约,到柏林到处见到这样的人,所以我也就越来越不孤独。”

  认同焦虑困扰着每个中国人

  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地理为界的“本土文化”正在逐渐失去清晰的轮廓。在纵横交错的文化冲击下,不少人有这样的疑惑:我们还 是纯粹的中国人吗?日前,香港作家陈冠中、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擎、旅美作家王昭阳三位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作家和学者做客腾讯书 院,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什么是纯粹的中国人。

  刘擎举了发生在他学生身上的一个鲜活事例,学生因春运期间一票难求,跟父母说春节不回家了,父亲当时就急了,问:“你还是不是中国人?”中国人 有春节全家团圆的传统,这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规范、准则和风格。“纯粹中国人的困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我们对‘中国人’身份的强调和对我们还是不是中 国人的追问,潜移默化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刘擎说,我们在说自己是谁时,有一种认同确定性和文化归属感,但“认同是双面的,一方面带给你稳定性,但是你太固执,你就变成一个非常僵化的 人”。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性国家,在西方的影响和冲击下,在剧烈的变化中,对当前变化的恐慌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集中表现为我们还是不是中国人 这样一个问题,“对中国纯粹性的追问是认同焦虑的反映,这种焦虑每一个中国人都有。”

  还有“纯粹的中国人吗”?

  作为香港的“婴儿潮”一代,陈冠中认为:像他的父辈那样,从大陆迁移,客居在香港,这应该算是纯粹的中国人。但他这一代的香港人,有着不同于大 陆同代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结构,具有独特的地区性身份认同。“我们的青春时代,以1964年英国甲壳虫乐队的演出点燃了青春的激情与冲动,以1971年到 1973年香港股市的强烈震荡告诉我们钱很重要,与大陆和台湾的同龄人都完全不同”。 “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和观念正是在这种文化杂糅、强烈碰撞与对差异性的发觉与反思中构建的。

  20岁便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的王昭阳,一直“流浪”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洲。他对心目中那个故乡的记忆是在1980年时,他去看北大校园里 学生会选举的场景,但如今他心目中的北京已经不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的科技、发展模式正在把很多人的家乡永远剥夺,最终失去自己脚下的 那块可以站立的土地。我从洛杉矶到纽约,到柏林到处见到这样的人,所以我也就越来越不孤独。”

  内地的语法最欧化

  “不纯粹”还体现在中文上,刘擎认为,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变化,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有关方面因此出台过一个清洁语言的计划,禁止使用外 语缩写,但人们也会发现对纯粹语言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麻烦,比如CCTV要说成中央电视台,DVD只能叫数字化视频光盘。除了外来语,人们对网络语 言的创造和接受也使语言不那么纯粹。

  陈冠中也认为,虽然两岸三地都在用中文,但语言差异性很大,早期的香港电影制作人为了把粤语电影销往台湾,加了中文字幕。可是字幕只是简单地把 广东话记录下来,台湾人仍然看不懂。吸取教训之后,他们找了讲普通话的人将字幕重新编写,再卖到台湾去,但有些内容台湾人还是不懂。这说明,香港、大陆、 台湾的中文,有各自的写法和想法,但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更正宗。按人们一般的感觉,台湾似乎比较正宗,台湾也整天强调尊重中国文化。但是不是香港最不正宗 呢?其实恰恰不是。

  因为香港没有经过五四洗礼,没有经过“文革”,香港的文言文一直保持到五六十年代,连色情小说都是用文言文写的。香港现在使用的好多句子里面有 很多文言,香港人看大陆的文字觉得太长,最欧化的语法是大陆。现在三地的流通比以前多,一些大陆的网络语言在香港也开始流行,三种书面语跟这么多语言混杂 起来,很有趣,对写作者有很大的挑战。“现在没有办法说谁的中文更纯正,但肯定不是大陆的中文。”

  文/本报记者 罗皓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