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国产纪录片期待迎来“大片”时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4日09:1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在中国纪录片业内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比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一方面反映了纪录片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另一 方面也道出了国产纪录片曾过分侧重宣传说教的局限性。这也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纪录片少有观众问津的原因之一。随着纪录片创作向艺术本体的回归,以及一 系列政策的调整和实施,近两三年来,《故宫100》《大国崛起》《大鲁艺》《金砖之国》《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货币》《环球同此凉热》《美丽中 国》《苦难辉煌》等一批优秀纪录片进入观众视野并受到好评。央视纪录频道成立后迅速成为纪录片制播品牌,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开播后收视率超过原有电 视剧时段30%。国产纪录片开始强势回归,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纪录片能否成为“大片”

  今年5月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了2011至2012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17部纪录片受到表彰,包括《祖国至上》等5部短片、《大鲁 艺》等6部中片和《从悲壮走向豪迈》等6部长片。同时受到表彰的还有13名纪录片主创人员、6个电视纪录片栏目以及10家纪录片播出机构和制作机构。这也 是《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支持和鼓励国产纪录片发展而设立的一个重点项目。眼下,大家都在期待着,国产纪 录片能迎来属于它的“大片”时代。

  纪录片能否成为“大片”,在确保艺术品质的同时也得到观众认可?答案是肯定的。2011年,法国纪录电影《海洋》在中国获得了2700万票房, 这是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的又一部杰作。该片在当时被中国业界看做是“建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范本”,因为它完美实现了人文关怀与观众审美的融合,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真诚沟通。而长达6年、耗资5550万欧元的《海洋》,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体现了主创团队的诚意。

  这种“叫好”又“卖座”的纪录片便可以算是 “大片”了。据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高峰介绍,此类纪录片在开拍前都有详细的方案和预售机制,每投入制作一部纪录片,团队都要先做好市场调查,立项后选择最 优秀的制片人、导演、翻译,运用最新的拍摄技术和手段进行拍摄,因此其艺术品质可以得到保证。在后期,除了传统的电影票房和电视观众付费播映外,衍生品等 版权产品领域亦是其主要营收来源之一。国产纪录片也能出现这样的“大片”。在不久前结束的第50届法国戛纳电视节上,传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将推出3D版 的消息,美国一家3D制作公司看重了该片在全球的市场前景。此前,该片已被翻译成6种语言,销售到7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额已达226万美元。

  在国内,由“舌尖”引发的纪录片热持续至今。据统计,2012年国产纪录片生产总量达3000小时,相关频道首播国产纪录片总时长达到1万小 时。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的海外销售总额中,纪录片的比重达到17%,较2011年同比上升40.6%。日趋成熟的纪录片美学理念、较科学的立 项以及有效的商业运营,既确保了纪录片的艺术品质,又拓宽了其市场渠道。一部分国产纪录片正在向着“大片”标准靠拢,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技术手段、运 营播出、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尝试。

  关注现实,表达对生命和情感的尊重

  一部好的纪录片必须“有想法”,而“想法”从选择题材的那一刻起就显示出重要性。近几年,对人和现实的强调成为纪录片的主流。如《青歌赛》以第 15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为切入点,呈现了其30年来的变化及背后的文化变迁;《超级工程》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重大工程,是一部具有人文情怀的现实题 材作品;《大鲁艺》以口述史的方式为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繁荣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美丽中国》通过展示中国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阐述了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对此,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电视艺术家陈汉元也曾问过不少国外同行,中国纪录片怎么拍才会受欢迎?得到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拍出中国普通老百 姓的生活,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乐趣、苦恼、向往,以及还有什么问题在困扰他们。”《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认 为,他拍摄食物是出发点而非终点,更重要的是揭示人与食物、人与故乡的关系。“用美食作为媒介,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中国人目前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生活的热 爱。”观照现实和当下,聚焦普通人的生存和心灵境况,捕捉社会发展中富有意味的瞬间,用镜头记录对时代的人文思考和关怀,将是国产纪录片的主攻方向。

  启迪思考,回归艺术本体

  好的纪录片不仅是对人和事物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世界的独特发现。启迪思考,回归纪录片艺术本身,注重挖掘人的情感和历史,正成为许多优秀纪录片 的追求。6月13日,纪录片《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获得第19届上海电视节 “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会特别奖。该片通过完美的视觉体验、精致的技术体现,展现了高速发展的中国背后的故事。在一个个工程的背后,是一个个劳动者的故事 及他们的心血和智慧。人,在工程的推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也实现了突破。《苦难辉煌》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段错综复杂、恢弘壮阔的历史,与以往此类题材作品 相比,它独具大视野、大情怀和大气魄,从全球视角再现历史场景,精心梳理脉络、解读人物、呈现细节,给历史人物以人文关怀,避免了以“史书”现“史像”, 带给观众的是亲切、清澈、润物无声的印象。《大鲁艺》坚持以个体为切入点,邀请100多位平均年龄90岁的亲历者讲述历史,让史料就在每个人的具体记忆中 鲜活起来。该片导演闫东认为,文献纪录片一定要真实、严谨,经得起历史考量和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艺术的手法告诉观众——历史就是这样。

  纪录片美学风格的进步使其获得了新的生命,真实与创作的结合让国产纪录片独具特色。由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联合制作的纪录片《美丽中国》获 得了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的三个奖项,这部纪录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示启发了人们的思考。而另一部浸透着中国美学风格的《China· 瓷》,含蓄内敛、虚实相生,尤其是展示古老瓷器的段落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意蕴。“有声有色”的表达,折射出生活的另一种色彩。执导过《最后的马帮》的郝跃 骏认为,纪录片不能总是对准那些“鸡毛蒜皮”的零碎,它所要表达的东西至少应当是人类共性方面的,而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琐事的简单记录,应当是建立在哲学 或人类学观点之上的思考。

  新技术、新媒体、新合作带来新生机

  技术手段的革新使国产纪录片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高清拍摄、航拍、红外摄影、微距摄影、3D效果被广泛运用。“舌尖”让许多观众口水直流,该 片采用了高清设备进行微距摄影,放大细节来表现食物的美味质感,给人带来了在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视觉感受。同时,其大跨度的结构方式、密集的故事和信息与 快速剪辑构成了叙事的速度感。每集50分钟的时长,平均镜头量达到850个。而《故宫100》使用了索尼SRW9000数字摄影机拍摄出高清画质的影像, 同时运用微距摄影展示故宫建筑的繁复与精致,以特殊视角讲述了其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视听新媒体的崛起则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多的播出平台,电视、网络、电影屏幕、移动终端等使观赏纪录片更加便捷。如今,许多商业网站都开设了纪录片 频道,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移动终端上,纪录片的点击播放次数与日俱增。目前,虽然走进院线对纪录片来说比较困难,但一些专门播映纪录电影的低成本影院已在建 设中。建立专业的院线播放纪录片,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开展国际合作是中国纪录片一直在做的事,国际化是国产纪录片的发展方向。从国际电视节展览、销售,到国际合拍项目,再到引进国际团队参与中国纪 录片节目制作,其中凝结着无数纪录片人的智慧和心血。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谈到,在国际联合摄制方面主要有几种合作方式:第一种是和外方共同出资,邀请国 外的团队拍摄,由国外的营销团队直接销售;第二种是我方独立出资,请国外的团队来拍摄;第三种是直接参与到国际电视媒体大片的投资合作中去,比如《改变地 球》《生命的力量》等;此外还有参加国际影展等方式。新的合作方式既更新了国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式,也让更多优秀国产纪录片开始走向世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