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易中天:以侦探的眼光看历史写出来的书一定好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30日09:48 来源:都市快报

  刚刚看完《易中天中华史》卷一、卷二的我们发现,这的确是特立独行的“易式”中华史,纸张背后散发着不羁才情,真像易中天所说的“可能不写篡汉的王莽,可能没有汉武帝刘彻,就连伐纣的周武王也只是一笔带过。”一般史书都会提到的人物,到了易中天这里,真的是只字未提,而一些在其他书里“不值一提”的人物他偏要浓墨重彩地大写特写。

 

 

 

  另外,薄薄两本书,行间距比想象中要大得多,每册才五六万字,绝不超过200页。估计从杭州到北京来回坐个飞机,都能啃掉两本,还真是一集肥皂连续剧的量。为什么不选择36卷本出齐了再一举推出呢?这大概又是另一套“易式饥饿营销术”。

  写法和营销方法,易中天和路金波真的有一套。

  对写法,易中天用“史诗”一词来概括自己的写作,他说,“我的目的是要写一部轻松好读,引人入胜,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中华史诗。凡是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篇章,全部重写,直到满意为止。”于是,光第一篇总序,易中天就

  一连写了7稿,每稿改5次,便是整整35稿。既然是严肃史诗,又如何轻松好读?两者并不矛盾,至少在易中天看来,毫不妨碍他在全球化视野下写现代史观时,使出独门“易式”招数。翻阅《祖先》和《国家》,你看,到处都是“作证还是作案”、“杀机暗藏”、“本案铁证如山”、“看来,有必要传证人出来作证”、“找不到原因,那就只能看犯罪动机”等等平素只会在推理侦探小说中出现的字眼。读的人疑云重重,但体内肾上腺素不由随之大增,有种跟着易中天走进真实历史破案现场的味道,颇感刺激。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陈述事实不过瘾,他非要拉上读者一起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段历史。不过,显然这类悬疑解读法比惯常的史事说教要有趣得多。例如,甫一开场,他就先狠狠“砍”下一刀,抛出一个“悬疑奇案”——女娲并非我们熟知的“人首蛇身”,而是一只大青蛙。

  “用侦探的眼光看历史,写出来的书才是好看的。”致电易中天采访时,大概这些天接受媒体轮番轰炸太频繁,他对很多问题回答都很简短。唯独提到“侦探小说”,电话那头来了精神。他说从中学的时候就迷上侦探类图书,读研的时候就已经把学校图书馆推理小说里的案子全都破完了。而在之前的《百家讲坛》上,易中天正是以“侦探小说的方式讲解历史课”,他将讲堂变成了一个模拟案发现场。其实,读易中天以往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超强的推理天赋,如《读城记》,他只从一个小小茶馆便能推断出各地居民的个性。

  至于营销方式,看路金波这样不紧不慢地出上两卷,信心满满八年出完的样子,估计是想让我们用追美剧的方式来追看易中天的“中华史”吧!希望他不要跟美剧一样,来什么冬歇、夏歇!

  K:听说你休息的方式就是读侦探小说?

  Y:对!我喜欢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还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现在最喜欢杰夫里·迪弗,包括《石猴子》《野兽花园》。我现在的写作方式,就从迪弗那学来的叫做“走格子”,迪弗讲在案发现场要求他的侦探员第一时间走格子,把现场圈起来,凶杀案就在这个地方,把四边墙在心目中画成格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走,不能漏掉一点东西。如果只是这边找一下,那边找一下,很有可能把重要的证据漏掉。

  K:为什么你说以侦探的眼光看历史,写出的书才是好看的?

  Y: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智力的,只不过我们的智力和智商被中国教育摧残得差不多了,所以必须用这种状态来写,绝对不能是教科书方式,灌输完让你去背,背了去考,考了以后忘掉。这样的教育不可以再走下去。我希望通过读这本书能够让大家变得对“问题”有兴趣,也就是拥有四种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要弄清楚3700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以外,我希望有一个副产品来锻炼这些能力。所以我会选择在很累的时候看侦探小说,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每次一出新书必会给我寄过来。

  K:神话和传说通常没有史实记载,你怎样保证推理得来的历史结论是正确的?

  Y:如果把这次重写历史看做是“破冰之旅”的话,导航仪有三个:直觉、逻辑、证据。直觉是必需的,它会告诉我们哪里不对,哪里出了问题,或有问题需要研究。这种能力来自天赋,也来自经验。比如,1988年我读了赵国华先生的《生殖崇拜文化论》后,便断定女娲绝不可能是“蛇妹妹”,只可能是“蛙女神”。这是可以由逻辑推理来证明的,逻辑决定了所有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发生的先后次序。逻辑比知识和经验都重要,也比学术权威的说法更可靠。因为逻辑是公器,不会屈从强权,迁就庸众,迎合学界,讨好媒体。如果直觉与逻辑相一致,结论就不会太离谱。

  K:除了直觉和逻辑,有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呢?

  Y:有!证据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民国以来老一辈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这些老先生往往都学贯中西,兼有清代朴学的功底,近代西学的眼光,许多结论是靠得住的,比方说我写西周部分,就读两本书,一本是杨宽先生的《西周史》,一本是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他们都是靠谱的。第二种是比较可靠的历史典籍,比如《论语》《诗经》《左传》是靠得住的,《国语》是靠不住的,《尚书》有一部分也是靠不住的,这个是常识啊,你去查一查《辞海》就知道。最可靠的是第三种,即出土文物和古文字。因为甲骨文和金文,彩陶和青铜器,都不会撒谎,也没有添加剂。因此,如果前两种证据与第三种相冲突,必以出土文物和古文字为准。

  K:要在5到8年内写完3700年的历史,听起来有些吓人,能透露下你的工作状态吗?

  Y:没你想的那么夸张。我一本书才6万字,一年出6卷,也就36万字,平均下来一天才700多字。这和网络小说写手一天更新上万字差远了。现在我躲在一个江南小镇上写书,不过抱歉无法透露地名,不然就不叫隐居了。除了写作,每个月去北京参加一次《一起聊聊》的节目录制。就这些,空下来看看侦探小说。

  K:有人说你的写法很像一部纪录片脚本,你的真正野心是不是要和出品人路金波一起推出一部大型纪录片?

  Y:我这套书的写法的确类似于美国红极一时的纪录片《我们的故事:美国》。不过,我只是想带着读者身临其境重回历史现场,谁说写书就不能写出影片的镜头感来呢?

  K:南宋迁都临安,你写到宋史时,会不会好好写下南宋时期杭州的历史?

  Y:还没考虑到这一步呢,我是写一部想一部。你这个起码要等到两到三年后考虑,也就是说两年后我再来向杭州读者解答这个问题吧。

  K:都市快报 Y:易中天

  文 潘卓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