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作家素素原野里游荡行走半年 花一年写20万字作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9日09:51 来源:大连晚报

素素在东北采风时与当地的小向导合影。

素素的三本散文集。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实习生王小雨 本报记者郝岩

  在活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一大批女性散文家中,立足于辽东半岛、滨城大连的素素,应当是值得被充分关注的一位。1996年,素素曾毅然 决然地请了半年的创作假,背起简单的行囊,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柔弱的身躯扔进大东北苍苍茫茫的山林和平原,也把自己的灵魂抛入茫茫苍苍的大东北的历史。她要 让大东北的苍茫重塑一个全新的素素,她要让自己在大东北的风雪洗刷之后的心灵,重写一种面貌崭新的素素散文。回到她居住的城市之后她果然一气写下了近20 万字的大东北系列——《独语东北》。

  这是我最好、最喜欢的作品

  与素素坐下来聊天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优雅、感性、温柔,一时间,我并不能把眼前的她和文字上那个大气、理性的她联系起来。素素坦言,创作 《独语东北》的初衷,就是为了“转型”。那时刚进入这个城市的素素,并不熟悉身处的这个城市,“想要书写,只能写乡村”。后来与这个城市慢慢熟悉,转身面 向这个城市,写了一段时间的“女人”,选择的视角也是都市里的知识女性,并没有进入市井。就这样在乡村和女性“厮守”的时间很长,因为不能再接受评论家批 评自己的文字“太过小女人”,素素立志转向“东北”,向历史散文进军。那是由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带动的历史散文最热的时期,回首自己的决定,素素说: “当一个作家的个人生活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势必要进行打捞。创作《独语东北》的时期,是我阅历、资历相对成熟的一个时期,就在这时,它出现了。由‘女性’ 转向‘历史’,不得不说,这个跨度是很大的。”

  1996年,素素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李,在东北的原野和森林里游荡穿行了4个月。“朋友们都说我在冒险,说像我这样一个文弱女子,读东北可以, 走东北谈何容易?‘东北太大了,东北人也野,你一个人敢走吗?你吃得了那个苦吗?’的确,当初萌生出这个念头时,非常刺激,兴奋了好多天。如今真要向东北 走去时,心里又一下子冷飕飕的。”案头准备半年,行走半年。第二年,素素坐在家里细细地打量那一路所写的笔记和所拍的照片,然后再一篇一篇地写。这本不足 20万字的《独语东北》素素写了整整一年。回忆起来,素素说“这是我写得最慢、最认真的一本书,现在回头看,这的确是写得最好、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后来有人评价素素之后写的东西不如《独语东北》,素素解释道:这种说法,是出自语言上的。因为在《独语东北》中,把女性的灵动和感觉融入东北,那是我个人 “女性散文”的一个延续,语言上是细腻、感性的;另外,由于对东北的了解不如对大连的了解深,于是,语言也能掩盖走东北的仓促,用文学性遮蔽知识不深的缺 失。《独语东北》出现在素素创作的两个时期的中间,对于素素迄今为止的散文创作来说,既是一种突破,又是一个高峰。2002年,散文集《独语东北》获“首 届冰心散文奖”、“辽河散文奖”。2004年,《独语东北》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素素说,在写《独语东北》的时候,自己常常感到力量不支,或者没有足够的把握。“只因为我太爱它,它太吸引我了”,这支笔才始终没有理由放下。 我想,“独语”二字,素素的意思,并非指只有她一个人独自在解读东北,而是由此强调她的解读是个人的,独立的,与自己的内心有关的。个人的眼光,心灵的自 觉,精神的敏感,在我看来,是散文写作的命脉所在。就这么一位原本意义上的“女孩”型作家,却极其游刃有余地把大东北那么丰厚深邃的文化底蕴用她的女性话 语轻松自如地表现出来。虽然她仍然是以女性的温柔和感性去感受着大东北,虽然她也仍然是以明显的女性语态讲述着自己的感受,但是,这样的散文中铸满了大东 北的魂魄、气度和风骨,素素与那个人们熟悉的“北方女孩”真的彻底告别了。

  从东北到辽南,从辽南到旅顺口,

  乡土的井越挖越深

  5年前,陆陆续续写了6年的《流光碎影》完稿后,素素终于“轻轻地松了一口气”。一部由素素撰稿的纪录片《凝固的记忆》,一本比纪录片更为详尽 的《流光碎影》,在大连兴起了重读大连历史的热潮,许多大连人因此萌生了对老建筑的兴趣,进而为保护老建筑和历史街区而奔走。本不想再写这个题材的素素, 没想到又陷入“旅顺口”这一眼深井之中,《旅顺口往事》一写又是4年,以至于完成最后一个字后,素素说自己“像白头发的喜儿一样,总算熬到了走出山洞的这 一天。”

  本以为可以停下来缓缓的素素,眼下正在写《大连港记事》。从东北到辽南,从辽南到旅顺口,素素笔下乡土的井越挖越深。“这是非常连续的,当时在 走东北的时候,我就已经在考量大连,那时候就有个打算,把心和目光收回来,放到脚下这片土地。”接下“大连港”是受人所托,书写“大连港”却是发自内心。 “有了码头才有城市,这次是回到源头。”

  素素告诉记者,“后独语东北”时期书写的自己,是一种放松,之前的刻意不见了。“现在的我不再想抒情,因为往往事情本身就足以打动我。”以前是 特别想写出好东西,以《佛眼》为代表,总是写得很用力,但是到现在,写作不再是刻意。素素说,这是一种归真的状态,吹落黄沙始见金。

  素素笑说自己是个不“东张西望”的人,从最初进入大连日报到后来退休,一直待在一个部门,从1974年第一篇散文《红蕾》刊登到现在,差不多整 整40年,一直固守着一种文体——散文。一辈子在一个部门,一辈子写一种文体,素素笑说“每次想到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静下来,又感慨说:“最重要是自 己在这一行做了这么多年,就像一个百年老字号一样,常常想,不要坏了自己的招牌。”当记者问到为何年过五旬仍然笔耕不辍时,素素说,与其说是责任,与其说 是压力,不如说是乐趣,“写《独语东北》的过程,让我找到了最快乐、最受益的事。”

  素素档案

  1978年3月,考入大连师专中文系。1993年,辽宁省自学考试中文本科毕业。1980年3月留校做辅导员、学报编辑。1983年12月调入大连日报文艺部,先后做过副刊编辑、文艺部副主任、周刊部主任、大连日报高级编辑。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大连市文联副主席,大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大连大学硕士生导师,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大连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第一篇散文《红蕾》刊于1974年11期《辽宁文艺》。此后发表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散文创作为主,现已出版10多 部散文集,200多万字。作品曾发表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萌芽》、《鸭绿江》、《散文》、《中华散文》、《人民日报》以及香港《文 汇报》、《大公报》等报刊。每年都有作品被选入中国散文年选、各类散文精选及《新华文摘》等。《当代作家评论》曾为其作品发过评论专辑。其中,关于东北历 史与文化的系列散文,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主要奖项:

  1989年,散文《北方女孩》获全国青年散文大奖赛”银奖。1994年,散文《佛眼》获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1996年,获“第四届辽宁省优秀 青年作家奖”。2002年,散文集《独语东北》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2003年,散文集《独语东北》获“辽宁文学奖”。2004年,散文集《独语东 北》获“鲁迅文学奖”。2006年,获大连市文艺“金苹果”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出版书目:

  《北方女孩》 大连出版社 1990年

  《女人书简》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3年

  《素素心羽》 大连出版社 1993年

  《相知天涯近》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年

  《与你私语》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9年

  《独语东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

  《女人心绪》 知识出版社 2001年

  《佛眼》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

  《欧洲细节》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年

  《永远的关外》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6年

  《张望天上那朵玫瑰》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

  《流光碎影》 大连出版社 2008年

  《独自跳舞》 鹭江出版社 2010年

  《旅顺口往事》 作家出版社 2012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