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这边风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发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0日09:08 来源:中国作家网
4主席台
全景全景
11作者王蒙

  “我找到了,我发现了:那个过往的岁月,过往的王蒙,过往的乡村和朋友。黑洞当中亮起了一盏光影错落的奇灯。”“虽然不无从众的嘶喊,本质上仍 然是那亲切得令人落泪的生活,是三十岁、三十五岁、四十岁那黄金的年华,是琐细得切肤的百姓的日子,是美丽得令人痴迷的土地,是活泼的热腾腾的男女,是被 雨雨风风拨动了的琴弦,还有虽九死而未悔的当年好梦……”这是王蒙写在他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前言里的两段文字,遗忘与发现让这部作品显得难得而 珍贵。小说写于1974至1978年,40年来一直未曾出版,直到2012年作者重新发现并审读、修订了书稿,2013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一段尘封 多年的记忆由此开启,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农村地区的故事、人物、风俗、民情、社情……这“偶然的发现与发掘”让人们看到的是作家下放新 疆劳动的16年间不可抑止的创作才华与创作激情,是中国当代文学对一段难忘历史进行的重要而独特的书写。因此,《这边风景》甫一出版便引起了极大关注,小 说重要而丰富的文学价值及文学史价值为读者提供了多种阅读和言说空间。

  5月18日,王蒙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雪克来提·扎 克尔,本书作者王蒙出席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文学、文化、历史、政治维度评论了作品。研讨会由文艺报社、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文艺报社总编辑阎晶明主持研讨会。

  为当代文学史提供重要文本

  《这边风景》是王蒙下放新疆16年中创作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该书用层层拨开的悬念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示了一幅新疆生活的全景图,同时也反映 了各族人民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这部70多万字的“大书”是作家对历史的真诚书写,它也为当代文学史提供了一部意义深远的文本。

  李敬泽认为,《这边风景》是“文革”期间“潜在写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真正具有文学意义的作品,它的出现会影响学术 界对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从而提供新的巨大的言说空间。而创作和出版相隔40年的过程,使人们有机会从新的立足点回望彼时,发现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与 社会、生活、政治的认识在不断升华和拓展。即便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诸多限制,今天读者依然能从中体会到作家令人惊叹的洞见——真切的问题意识、面向生活的 真诚与执著、对自然和人民的热爱、兼收并蓄各民族文化的包容,这都来自作家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生活的关系时一直坚守的文学天职。

  雷达提出,《这边风景》在审美上延续着“十七年”文学的某些特征。能在政治高压下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是由王蒙的政治观人生观、经历与个性、创作 态度和方法以及审美意识决定的。作家了解、热爱少数民族文化,因此能准确表达他们的衣食住行、宗教文明、语言习惯、情感诉求,以及积淀在其民族性格中的精 神质地。此外,贯穿始终的理想主义倾向和现实主义写法冲淡了观念化的结构和写作方式。

  陈晓明认为,《这边风景》体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与现代主义文学相对应的潮流,即进步的、向上的、前进的方向,它的出现有利于重新界定、评价“社会主义文学”这一概念,为理论在文学实践中找到了扎实、饱满的文本,这种多元的碰撞才能使当代文学更接近世界文学。

  作家的历史抱负体现在小说强烈的历史感与超历史的生活质感中。张柠认为,小说中政治并没有压倒人们的生活,基本的人伦关系、人情往来和伊犁地区 人民劳动、生活的细节,让生活超越了历史。“潜在写作”不仅存在于文学史中的某个时期内,也存在于具体作家的创作阶段,它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史研究 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生活是这边最美的风景

  《这边风景》当年没有及时出版,使它不必被当时的政治标准所修改,其文学价值反而得到保全。生活是小说里无所不在的主题,是这部作品中最美的风景。

  “这边”有生活的风景、风情,还有风波、风暴。张志忠认为,作家敏锐地捕捉到生活和语言的魅力。无论是石灰水刷房子、女人们的闲言碎语,还是打 馕的喜庆气氛、长达两个月的麦收季节,都被外来者以新奇的视角挖掘出来。在这美好风情之中,山雨欲来的风波又让作品惊心动魄,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显示出 了为难,于是便呈现了犹犹豫豫的表述特点,小说也因此具有了多重蕴涵。

  “我更看重的是作家在当时背景下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思想情感,这种东西很复杂,这种复杂恰好说明了文学的独特性。” 贺绍俊谈到,外在的政治标准与个人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恰好体现了作家的主体意识。他用生活经验、丰富叙事,写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信任,对生活逻辑本身的 描写非常精彩。

  谢有顺认为,作家无论写历史还是当下,都不该忘记小说的核心是世俗生活,作品写出了生活所蕴含的巨大的和解力量。当下缺少温暖而有希望的写作。王蒙写到的生活的有趣、人物的随性、可爱的幽默恰恰展示了生活的包容性。

  白烨提出,作者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的小说表现出十足的地气和盎然的生气,在社情、政情之外更多表现的是民族风情、地域人情,也正是对生活的深入使小说对“维稳”、权钱交易等的描写,在今天看来也很有现实意义。

  生活的质感还来自小说中的多个人物,在领略这边风景的同时,读者也看到了与风景一样动人的心灵世界。艾克拜尔·米吉提分析了伊力哈穆、库图库扎尔、麦素木、尼亚孜泡克等人物。他认为,作家对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尤其对雪林姑丽等女性的塑造令人动容。

  “和新疆有缘的作家”

  新疆对王蒙而言是一个绕不开的地理坐标,是其文学作品蓬勃生长的动力之一。施战军认为,新疆对于王蒙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他是和新疆有缘的作 家,也是具有世界性思路的作家。《这边风景》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当代作家的孩童心理。小说对父母、儿童的描写映射出作家明亮、纯粹的童心。

  《这边风景》是作家生命的记录,这份记录博大深邃。梁鸿鹰认为,王蒙的书写本质上仍然是令人落的生活,但新疆培养了作家广阔的胸怀,让他在面对生活时不止看到眼下和脚下,而能看得更长远。这赋予他的作品淡淡的悠长的气息。

  雪克来提·扎克尔谈到,王蒙是新疆人民最诚挚的朋友。他在人生的低潮期来到新疆,在最基层体验百姓的生活和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作家获得人生积 淀的重要过程。他的小说真实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作家以小说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边疆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丰富了中华文学的内涵。

  十几年的新疆生活深深影响了作家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姑丽娜尔·乌甫力认为,《这边风景》显示出了文学的力量,显示出文学在一个民族本土文化 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作品以民族志书写方式讲述了新疆特别是维吾尔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情感,围绕民族与国家这样的中心问题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 人物,构成了象征性的小说结构。

  相隔40年的陌生与熟悉

  40年前,这部书稿因种种原因被搁置;40年后,作家在每一章节末尾增补了“小说人语”,使79岁的王蒙得以与39岁的自己对话。吴义勤认为, 《这边风景》由此具有了“穿越”的效果,彰显了作家忠于自我和历史的意识。作者保留了时代、生活、语言、思维的原貌,没有按照今天的思想认识水平进行拔高 和重写。这不仅显示了作家对历史的负责态度,也显示了作家对生活、文学和自我的自信。

  王干、张颐武谈到,“小说人语”的部分与前面文本形成对照,体现了作家此时的观点看法,构成了“陌生化”的效果。“小说人语”其实是在解构叙事,跳出来解释当时为什么这样写作。这种一个人隔着久远的时空,对自己进行点评的写法非常有趣味和实验性。

  徐坤认为,小说中语言的汪洋恣肆、洋洋洒洒,得益于维吾尔族语言对作家思维和语言的改造。这种改造对汉语写作具有重要意义,王蒙创造的两种民族语言混杂的风格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

  王蒙在发言中对大家表示感谢,他说,这部小说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当时自己很痛苦,也没有想到它的局限性在今天反而成为一个特点。其中的许多人物和后来的创作都能勾连起来,怀念和记忆的文学化使历史不再呈现断裂的形态。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何祖敏、何向阳、王山、胡军、崔艾真、艾克拜尔·吾拉木、詹秀敏、李希希、田瑛、杨小凡、黄兆启、王安、徐忠志、刘颋等。(李晓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