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2012年度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7日09:1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唐弢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文学史家和收藏家,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鼓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者的文学研究。唐弢先生的家人在他逝世后将其全部藏书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赢得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敬意。巴金曾说,“有了唐弢先生的藏书,就有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一半资料”。根据与唐弢先生家人的捐赠协议,中国现代文学馆决定设立“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以弘扬唐弢先生的学术精神,鼓励青年学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

  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于2003年3月28日在北京颁奖,受到中国学术界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首届获奖者吴晓东、郜元宝、格非、罗岗等人,当年年龄均在40周岁以下,他们及其所代表的研究群体,如今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最重要的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未能连续举办下去。为了响应学术界呼声、展示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青年学者的成长,中国现代文学馆决定重新启动“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评审工作,并重新修订了《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评奖章程》。

  修订的《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评奖章程》规定,“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从2012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者5人。评奖对象为国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及海外45周岁以下的青年学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单篇论文,论文必须在中国内地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字数应不少于8000字。评奖工作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组成评奖委员会负责进行。评奖委员会设立评奖办公室,任命1名秘书长负责日常评奖工作。设评委13名,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委员会从中国现代文学馆专家库中筛选、聘任。颁奖仪式定于每年的3月3日唐弢先生诞辰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并同时举办“唐弢学术论坛”。

  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于2012年3月12日正式启动。经过20位提名委员的推荐,共有80篇论文进入初评,选出20篇论文进入终评。

  2013年1月5日,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终评会议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经过全体终评委的多轮投票,最终5篇作品获奖,分别是:李丹梦的《现代中原“化石”——乔典运论》、齐晓红的《当文学遇到大众——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管窥》、敬文东的《格非小词典或桃源变形记——“江南三部曲”阅读札记》、黄发有的《文学与年龄:从“60后”到“90后”》和邵燕君的《网络时代:“新文学”传统的断裂与“主流文学”的重建》。最终获奖的5篇论文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评委们认为这些论文反映了本年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水平,体现了青年学者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不凡才情。5篇获奖论文以及15篇进入终评的入围作品一并收入了已经出版的《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论文集》。

  评委们对进入终评的论文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讨论的内容由进入终评的20篇文章辐射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方方面面的问题。评委们指出,文学评论的职责,就是能够在文学史的意义上不断地重新解释、发现真正有特色的作家。李丹梦的《现代中原“化石”——乔典运论》,视野富于历史感,而论述则着眼于具体的小说文本。通过对乔典运小说深入、认真和富有说服力的分析,将其概括为“现代中原化石”,作为小说家的乔典运的价值和文学贡献,这样的概括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恰如其分。文章是少见的有分量的作家论,颇理解又批评,既具体又理论,显示了一个青年批评家的眼光和能力。作者在全面解读作家人生与创作的关系时,突出了对河南中原文化的传统历史与现状局限性的解读,批判也十分尖锐深刻。

  评委们认为文学批评和研究既应注重个人的新鲜观点,也要提倡严谨、实证的学风和清新刚健的文风。齐晓红的论文《当文学遇到大众——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管窥》,首先从谱系学的意义上考证了“大众”概念的来龙去脉,继而考察“大众”如何具有了政治含义,逐渐成为阶级阵营的标志。评委们认为,上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杂说、旧说甚多,齐晓红的论文围绕着大众、普及与提高这个常说常新的文学命题展开论述,提供了新资料,史料丰富,内容扎实,显示出良好的学术素养。只是史论之“论”稍嫌不足,不过唐弢奖既然是现当代文学评论奖,对新文学的一些关键问题,应保持必要的关注。

  敬文东的论文《格非小词典或桃源变形记——“江南三部曲”阅读札记》,因其才华横溢、思力深邃得到评委们的一致称许。评委们指出,敬文东广涉中外典籍,思维生动活泼,文笔出神入化,由叙事分析入手,均衡地织入美学、政治、伦理之维,深入格非《江南三部曲》的语言肌理,与文本展开了有效而丰富的对话,对一个以“桃源”为中心的世纪性的梦想、实践及其困境,作出了尖锐而又出人意料的解读。这篇论文很有学术视野,并能将之用文学语言表达出来,也符合唐弢奖所提倡的注重材料分析与审美分析并重的风格,为本次评奖所提倡的“作为文学的文学批评”提供了范例。

  黄发有的论文《文学与年龄:从“60后”到“90后”》,就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代际说进行了全面的、自主的评价,并由此涉及到一些创作方面的问题。评委们指出,从文学的代际、年龄入手研究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并非新选题,但是,这篇文章扎实又有超越性,概述性与学术性兼备,提出了当下的一些切实问题,展现了综合性的视角,体现了作者多年积累的功力。文章提出“当代文学要跨越人造的文学代沟,应当回归个体本位,确立人格的独立性与审美的主体性;应当重新建立与文学传统的对话关系;必须尊重差异性,提倡真正的多元化”的看法,很有启发性。

  邵燕君的论文《网络时代:“新文学”传统的断裂与“主流文学”的重建》处理了当代文学最为令人困惑和急迫的难题,对网络时代发生的文学的深刻变化,展开了富有文学史眼光的探讨。文章清理了网络文学的脉流,分析了新文学传统失落的原因以及当代文学的内在危机。评委们一致认为,在5篇获奖论文中,这一篇所面对的问题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断裂”的问题,点找得特别好。因此,评委们特别指出,作者正视问题、敢于立论的学术勇气和理论锐气是值得鼓励的,尽管文章的有些理论论述尚不成熟,但是提出了许多值得观察和深入分析的新问题。

  本次评奖从总体上看依然缺少有分量的扛鼎之作,这是评委们都颇感遗憾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论文的问题意识不够,有些论文对文学现象和观念没有整体的把握,文章读来空疏,与文学本身的联系不够扎实。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它所处的时代及这个时代的读者毫无精神上的联系。同理,好的文学批评也应对其所处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影响。这就是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文学批评才能企及文学、精神和心灵的高度,这就要求文学批评家具有良好的文本解读能力、阐释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第二,与现代文学研究相比,当代文学研究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评委们指出,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研究实际上领域并不一样,现代文学研究时间长,已有成果多,想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之上做出整体性的突破很难。也就是说,当代文学研究需要“洞见”,而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手艺”。特别是青年批评家,往往擅长于针对尖锐问题提出重要见解,却并不熟悉文学研究的手艺。这两方面的不足也是评委们对青年文学研究者提出的殷切希望之所在。

  2013年3月3日,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奖。颁奖仪式上,评委李敬泽、丁帆、阎晶明、施战军、王鸿生分别为5位获奖者颁奖。敬文东代表获奖者发言。他说,在这样一个人们过于贪婪、追逐过剩的时代,从事文学评论的人并不奢望得到鼓励。他认为中国有非常好的文学评论传统,但是今天面临失传,而他希望能延续这一传统。他引用了张枣的诗句:“活着?活着就是改掉缺点/就是走向英勇的高处,在落叶纷纷中/依然保持我们躯体的崇高和健全”。以此明志,希望能坚持把看似“卑微”的文学评论做下去。

  李敬泽代表中国作家协会讲话。他高度评价唐弢先生在文学创作、鲁迅研究及文学史研究等领域的成就,热情赞扬了其家属将唐弢先生全部藏书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善举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馆事业的支持与贡献。他说,唐弢先生在文章中反复谈到寻梦和寻路,寻路就是对外要在世界上找到一条路,承担着民族的进步,承担着疗救民族灵魂的义务,而寻梦则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刻反思,在寂寞中面对自己内心的一些漆黑层面。李敬泽说,文学批评至少是一件寂寞的事,唐弢先生当年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而他如果在天有知,也会为获奖者欣慰。李敬泽表示,这个奖项以后每年3月3日都会颁发,这也是真正的泽被后人。

  严家炎、张炯、吴福辉、孙郁、王鸿生、孟繁华、于润琦等专家学者在发言中,就“唐弢与现代文学史写作”、“唐弢与当代文学批评”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唐弢先生的学术成就、人生事迹和道德人格进行了深切缅怀。天津微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丽宁表示,将继续支持“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评选。

  本届唐弢奖一直受到文学批评和研究界以及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文艺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十多家媒体出席了颁奖仪式,并做了深入报道。

  学术的发展与突破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拔苗助长。“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不仅是对现有成果的一次检阅,更是一个提醒: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发扬老一辈学者所开创的传统,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学者所应肩负的历史重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