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中国作协专题调研组来辽宁省调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6日13:56 来源:中国作家网

  4月10日,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廖奔带队,中国作协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李强,秘书刘正祥组成的“青年作家状况专题调研组”来我省进行调研。辽宁省作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并组织10位来自省内的优秀青年作家代表与调研组座谈,他们是:于晓威、李铭、张鲁镭、王开、薛涛、王立春、杨利景、王宁、李桂玲。

  辽宁作协主席、党组副书记王秀杰主持会议,并向调研组分别介绍了与会青年作家的基本情况与创作成果。

  廖奔首先介绍了本次调研的目的,意在了解青年作家的基本状况,梳理青年作家创作趋势,研究青年作家的特点工作和创作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培养引导青年作家健康成长的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及举措,为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做好准备。更进一步地、面对面地与青年作家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望,从而更好地为青年作家服务。

  辽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朱庆昌向调研组做了关于我省青年作家状况专题调研的汇报。首先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对我省青年作家的构成情况以及基本状况,青年创作群体的创作体裁与地域分布做了分析。然后从青年作家队伍建设角度,结合省作协的工作介绍了一些创新性做法:一是实施文学新锐工程,通过文学院举办青年作家培训班、会员轮训班、创作研讨班、新锐作家班,将对青年作家的培训与培养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同时借鉴鲁迅文学院的做法,将课程设置的更加合理、全面,不仅有文学基础方面的课程,还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课程,注重授课内容,也注重创作实践,实效显著。二是发挥“青年作家奖”的引导、激励作用,区别于其他省份做法,我省在辽宁文学奖中单设一个子项奖,即“青年作家奖”,用于奖励创作成绩突出的个人,更好地引导激励青年文学人才。三是坚持签约作家和特邀评论家聘任制,辽宁是实行签约作家聘任制较早的省份,也是率先在全国启动特邀评论家聘任制的省份,在这两个群体中4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评论家比重不小,成绩突出,通过签约聘任、组织活动研讨,两个群体中的青年人都得到了培养与锻炼,提高了创作和研究水准。此外,朱庆昌还介绍了省作协一些常规性的扶持青年作家的方法,如利用文学期刊的阵地,发现和扶植本地青年作者,给他们一个可以崭露头角的园地,积极向中国作协及全国文坛推荐我省青年作家和作品,给他们更多出省学习的机会,开拓他们的眼界。但同时,省作协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疏漏,比如与基层作者、网络作者联系不够,对青年作家的整体创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青年作家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青年作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稍有成绩就急于转向商业性写作或影视剧创作的问题,创作上满足于碎片化信息与资料的搜集,作品往往流于低浅层次自我重复的问题。最后,朱庆昌代表省作协向中国作协领导表达了几点希望:一是,希望能在青年作家的学习进修方面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最好能适当增加到鲁迅文学院参加培训学习的名额;二是,希望在对外交流工作中,在组团出访考虑人选时能事先征求一下各省作协的意见,另外最好能改变少数作家多次出访的惯例,让更多成绩突出的中青年作家也有机会参与交流;三是,是否也可以多组织作家进行跨地区和省市的国内文学交流,或者组织有影响的一线作家到各省巡回指导。第四,在作家挂职深入生活方面,希望能有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第五,希望在学习进修、国内外交流等方面也能适当考虑文学组织工作者。

  与会青年作家结合自身创作情况,介绍了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调研组热切交流。

  杨利景从文学批评对青年作家创作的关注度不足入手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批评本身对个体创作关注度不高,文学批评的主要力量在高校,学院派的批评比较注重理论层面和文学史层面的研究,本身就离文学现场比较远,而单纯的作家作品研究,在高校的学术评价中往往被认为学术分量不足,厚重感不够,这就造成了目前的文学批评更多地是谈大问题、大主义、大理论,真正从创作现场出发、微观的对单独作家作品的关注不够。另一方面,在有限的作家作品评论中,大部分批评力量又多集中在已经成名成家的著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身上,而一些尚未形成一定影响力、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作家则被忽视,这就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一面是批评过剩一面是批评匮乏,这其实是对批评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打破这种局面杨老师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给出建议。他说,在具体的环节上,辽宁作协有个做法很好,他把它称作“过程批评”,即对一些青年作家的重要选题,不是等到作品出版后再召开作品研讨会,而是有一个初稿就请一些批评家来发表意见,谈看法论不足,使作家可以在这些意见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在宏观的层面上,可以由作协牵头,把批评家和青年作家联系起来,经常交流,并使这种交流常态化、固定化,现在批评家和作家都是各自为营、各自为战,除了少数批评家和作家因为私交会偶尔在一起聊聊,更多的时候很少往来,这不利于青年作家成长,而由作协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批评家和青年作家能经常坐在一起,有机会谈文学、谈创作,这不仅对青年作家的创作有裨益,也有利于文学批评的发展。

  刘东就青年作家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谈了一些看法。他说,青年作家创作除了市场诱惑,偏离真正的创作宗旨之类的问题外,在创作过程中,如何不断地自省,不断地调整自己,把自己的创作推向深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成名的,或者是已经被市场认可的青年作家,这个问题就更重要也更尖锐。创作就是一个不断向自己发问,不断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唯有在创作中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寻找新答案,才能避免自己的创作停滞不前。观察、体会、想象、表达,本来是每个作家都必做的四门基本功课,但现在在有些作家那里,前两项常常被省略了,忽略了,只剩下了想象和表达。这种想象和表达急功近利,而且是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枯竭,这种枯竭对年轻作家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它浪费和扼杀了许多有天赋的年轻作家。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作协发挥有效引导的作用,因为创作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组织的作用也很重要。

  薛涛就现在儿童文学界存在的六个怪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六个现象他总结为:儿童文学作者眼睛盯得不是孩子的书包,而是孩子的钱包;儿童文学作者对文学不敬畏,对销售量太敬畏;儿童文学作品文学情怀淡薄,商业理念浓厚;儿童文学作者自恋足够,自省不够;儿童文学作品复制力走高,原创力低靡;儿童文学作品内容表现出来无根、无家园、也无世界。而上面这些问题,更容易出现在80后、90后这些年轻作者身上。他建议鲁迅文学院在适当的时候专门再办一次儿童文学高研班,培训对象就专门锁定在比他们还年轻的儿童作者身上。他说,像他们这个年龄的作家主要靠自省,培训培养也很总要,但更需要自我醒悟,而那些80后、30左右岁的作家,对他们文学精神、艺术操守的培养,就更加重要了。

  王开以一名来自县里基层作家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谈如何培养青年作家。她说,培养青年作家一方面要给他们创造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像鲁院这种形式就挺好,但这种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能不能多做类似辽宁作家读城活动的文化项目,遴选优秀的青年作家,集中到一起,给青年作家创造提升和交流的空间,同时集中展现他们的作品,使他们在比较中看到差距,受到鼓励,从而更专注于文学。再就是能不能组织全国的青年作家,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跨区域、甚至跨国交流,增长青年作家的见识,开阔眼界。我困守基层,头顶就那么大的一片天,脚底下就那么大的一块地,我承认它给了我很多的激情和灵感,但我也特别渴望走出去,让心变大,让世界变小,让我和文学融在一起。

  李桂玲从发表文章的渠道方面希望给予青年评论家一些帮助发言,她说,青年文学评论者由于理论水平尚有限,经验不足,其评论文章较难在一些大型报刊杂志上发表,且平面媒体的发表数量有限,字数要求等也有严格限制,不能更好地满足青年评论者的需求。她建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一些刚起步、不知名的青年评论者开通一条绿色通道,让他们辛勤写出的作品能够发表出来,为更多人所认识。李铭就青年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要需求发言,他说,鲁迅文学院的门槛感觉有些高了,一些基层作者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感受那种文学氛围,所以他建议能不能适当缩短一下办班时间,给各省的青年作家更多的学习机会。

  座谈会上还有于晓威、张鲁镭、王立春、王宁从各自的创作角度做了发言,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和期望。

  座谈会最后由廖奔做总结性发言,他说,这次辽宁之行获益匪浅,与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启发很大,给我汇集了大量的信息,从你们那里让我获取了很多鲜活的和富有个体感的东西,谈出了对时代、对文学环境、对中国作协和省作协的要求,你们每个人都很具有代表性,有的代表一个行业,有的代表一个群体,从你们那里听到的声音汇总起来,就可以了解辽宁省大部分青年作家遇到的问题和共有的困惑,而把各省的调研情况整合汇总之后,就能对全国的中青年作家的创作状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从而为即将举行的青创会汇聚到更多的心声,让它充分发挥听诊器的作用。我们尚处在时代转型期,所带来的倾斜、错位、喧嚣,现在不但没有逐渐潜沉的可能,反而还日益泛滥,所以我们面对的只可能是一个更加复杂更加混乱的文化氛围,我们希望尽我们的力量,为文学多做一点事情,这就是我们这趟调研希望达到的目的。

  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邵永胜,省作协副主席、创研部主任高海涛,省作协副主席、创联部主任周建新,省作协办公室主任沙宪增,辽宁文学院院长王多圣也出席了座谈会。(吕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