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网络时代的中国大学文学教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08日09: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网络时代的中国大学文学教育

  ——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访谈  

  晏杰雄:您认为文学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什么?

  欧阳友权: 在一定的教育体制内,大学里将文学作为一门课程、一门专业、一门学科的制度化教育是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是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一部分的一种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精英的教育、实用的教育,内容包括课程配置、教师配备、教材选择、考试制度、学生来源等等。

  文学教育与大学人文教育、与高等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文学专业教育有关系,又有区别。大学文学教育是以大学各科学生为对象,以文学经典为中心,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大学生人文教养为目标的崭新教育理念。

  文学教育有很多的功能,我认为要把文学文本的历史性、审美性、社会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文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意义正在被逐渐减弱,面对功利 性追求,教学对象在不断地追问这类课程的存在意义,而文学教育的价值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拷问。文学教育的使命从大处来说是涵养人类的精神自由境界,从小处 来说是个体人格形成的重要支架。审美教育与文学教育之间构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从语言出发,沿着人类生活图景的理想性书写,曲径通幽地回到审美教育,是文 学教育的一种必然结果。在全球化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教育的对象和形态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文学的内涵和功能没有变,也不应该变,那就是文学教育始终都是 人的心智教育、情感教育、人文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教育。不管是传统的文学经典,还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新媒体文学,都离不开文学的逻各斯逻辑支点。

  晏杰雄:您认为国内当前大学文学教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欧阳友权: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心学、文学是情学,然而,工具化、模式化、标准化、统一化的文学教育架空甚至隔 绝了人们对文学的“人”、“心”、“情”的直接的感受、体验、领悟、探究,文学变成一堆僵硬的知识、理论、话语、概念、定义、公式、规则、方法。

  近年来,关于当前教育制度的弊端和大学的问题,人们已谈论得很多,但与理工科教育相比,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和大学的问题在文学教育中体现得特别 典型,对文学和教育的危害也更大。随着教育和大学的不断体制化、行政化、意识形态化、功利化与市场化,文学教育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衰微,甚至成为抑 制、束缚、阻碍文学发展的异己力量。在此,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用文学的感性魅力去恢复文学教育的魅力,让文学教育复归文学的本色和本性。蔡元培老早就说 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够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 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的论述至今仍不过时。文学教育应该是人格健全性、人性丰富性、人文审美性的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具体 来说,我认为国内当前大学文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学习文学的兴趣不高。其原因在于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思潮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首要考虑的是就业的难易, 很少有人会真正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现在类似读书无用、踏踏实实做学问无用的思潮影响甚广,并有其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支持。由于这些年扩招的累积 效应以及人才市场体制的建立,公务员“逢进必考”,有时几千人争一个指标,大学生毕业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在一个单位和另一个单位之间迁徙,住地下室,吃盒 饭,收入仅够基本生存需要,面对高房价根本无法在城市扎根,充满漂泊感和生存焦虑。在近年兴起的底层文学中甚至出现一个叫蚁族文学的流派,已把当年天之骄 子纳入社会底层的行列,把大学毕业生比作城市中的蚁族,如蚂蚁一样渺小和卑微。这种生存焦虑和卑微感传递到在校大学生中间,就表现为他们拼命地为未来生存 加重法码,注重理工科专业学习,注重技能训练,热衷于考各种应用性的证,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巨大的职业训练所。而对没有直接用处的文学等人文学科则 对付过关,对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基本不感兴趣。这种社会风尚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感悟力是一个极大的损害,我发现很多中文系学生分析文学经典作品像外行在说 话,只能谈点皮毛,不能进入文本内部,不能体悟文学作品独有的魅力。而且文学常识也极度贫乏,不少学生对茅盾、郭沫若、沈从文等现代文学名家都不知道,对 文学经典的阅读量也很少,问起很多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篇章一派茫然。由于他们的注意力放在那些能改善生存的实用领域,文学专业的学生缺少诗意和仰望星空的 能力,那种人类天然就有的具象感悟力和对世界的整体感不复存在。

  (2)文学课教学课时、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等技术方面受限,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众多院校在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压力下,不断删 减文学课程或课时,增加“实用”类课程或课时。由此,“在有限的课时里欣赏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就变成‘蜻蜓点水’式的解读”。国内文学教学只是“跑马观 花”,连“走马观花”都做不到。大多数学校的文学教学还是沿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文学热情,难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虽然也用课件教学,但对课件的依赖过大,上课成了教师读PPT的表演。此外,由于学生参与性不足,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单方面的 讲解和灌输。在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教师讲得无精打采或是自我陶醉,另一方面学生听 得索然无味或是心猿意马。

  (3)文学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要教文学首先得懂文学、爱文学,有充盈的文学阅读体验,甚或能创作文学作品,这样才有可能洞悉 文学堂奥,讲出文学韵味。一个自己都不喜欢文学、不懂文学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讲好文学课的,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学教育。有的文学课翻来覆去就是讲那几部作 品、那几个作家,其他知之甚少,让文学课变成干巴巴的读教案、炒冷饭,学生厌学、老师厌教也就在所难免了。目前部分地区高校教师在经济收入方面还差强人 意,教学任务重,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静不下心来读书、教书,这些都会影响文学教育效果。

  晏杰雄:国内大学文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需要考试,学生要熟悉那些文学基础知识才能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学生原创性思想和诗性感悟受到抑制, 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只要会死记硬背就行了。而国外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自由度要大一些。您认为国外有什么好的文学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国内大学借鉴?

  欧阳友权:就我所知,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面向全校13个学院设置的核心课程,涵盖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数量推理、自然科 学、社会分析,共7大类11个领域。要求本科生至少用近四分之一的学习时间选修至少7个领域,计32个学分的核心课程才能毕业,其中各个专业必选一到两门 文学与艺术课程。其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是:“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成为有教养的人”。美国普通 高校文科的教育目标也强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正确写作和有效交流”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文学、文化与写作。

  我认为中国文学教育的首要问题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不改革,高等教育就没有希望。问题之一就是中小学尤其是中学数理化占了太多的时间,孩 子没有时间阅读文学名著等人文读物,造成人文基础薄弱。我建议高考要大量提高语文的分值。在法国,高考语文考什么?就考一篇论文。我还记得一个题目是“论 笛卡尔的‘我思’”这是个连哲学博士都答不清楚的问题。美国高考作文,叫“论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对科学的影响”,这样的题目要考我们的中学生,恐怕大部分人 连一句都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理工类专业的情况也是如此。欧美中学主要强调学人文,数理化却相对简单,为什么人家 上大学就行?因为我们的中学在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不但破坏了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学习方法、目的等产生了错误的理 解。为什么说很多东西没用呢?钱锺书数学考15分,吴晗数学考0分,你能说他们没有逻辑能力吗?他们的著作逻辑多严密。要说不学几何代数就没逻辑,那中国 古代的人都是没有逻辑的,因为他们差不多只会简单的算数。数理逻辑可能很难,但比较狭窄,因为输入条件与输出结果往往非常简单和固定。涉及创作、人生、社 会问题的逻辑,其条件和可能的结果则基本都是开放的,非常复杂,而这正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所遇到的逻辑问题,特别是人文研究所需要的。中学生遇到的人生 与社会问题相对简单,广泛的阅读,特别是文学阅读,才是培养人文逻辑的最有效途径。

  国外大学最看重的是精神,就是对知识的尊崇,对知识无条件追求的精神;把大学的责任放在知识上,而不是强调过早与社会接轨,过于追求功利和实 用。这样才有思想的自由,才有对知识追求的自由。我们的文学教育,还是应该引导学生多一点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把就业和赚钱当作他们学习的 惟一目标。应该让学生明白:从人生的长远看,从踏入社会的最终竞争力看,人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底子和催化剂。

  晏杰雄:文学教育在培养人文素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面对当前文学教育的困境,您在主持文学院工作中有什么具体措施或未来规划,让通过文学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成为可能?

  欧阳友权:我和我身边的同事都为时下的大学文学教育而忧虑,也意识到改善文学教育现状的压力和责任。具体来说,我认为文学教育者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是复归文学教育的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近十多年来,大学生精神生活呈现粗糙化、粗鄙化,对真、善、美的东西越来越失去感觉,人就越来越物质 化、功利化。在这个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时代,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危机: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空洞化,虚无化),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 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得靠这一代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人 是文化的主体,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文学教育实际上承担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大任,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问 题。因此,加强文学教育是当前国家各级部门的社会责任和公共问题,有必要加强对文学意义的认识,真正把文学教育落到实处。

  二是改革教学,多元评价。文学教学应该以文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敏感和文学热情,唤起学生的文学兴致和文学信仰。比如可以尝试“合作—参与 式”教学模式,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三至五人的小组,课前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资料,写成阅读报告, 上课时提交课堂讨论;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报告做些必要的评价与补充,然后引导学生营造一种讨论、交流的氛围,激起学生的表达欲、交流欲,畅所欲言;课后根据 课上讨论的内容,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简短的评论。此外,每学期可安排两三次学生课堂展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原著,找到切入点,制作PPT,在课 堂上展现出来,全班围绕展现的内容和展现本身进行评价与讨论。而多元评价则是指“以促进教学为主要目的,由教学主体参与的,运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各种能 力、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的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在文学教学中,可采取4+1的评价体系,即出勤、课外作业、课堂表现、论文加考试,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 绩。

  三是让文学课堂成为诱人的艺术享受。文学教育者要把教学真正作为一门艺术去追求。我觉得至少有一点是应该去做的,就是大学老师应该和学生有更多 的交流:把爱撒向学生。同时要掌握教学规律,念好文学课堂教学“透、熟、巧”三字真经。所谓“透”,就是把作品读透,把教材和教学大纲钻研透,进入文学内 部,把握课程精髓,真正成为懂文学的专家和内行,而不能一知半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谓“熟”,是指课前认真准备教案,突出教学难点重点,把教学内容 烂熟于心,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所谓“巧”,就是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巧妙表达教学内容,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增强文学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讲 课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美的享受,以文学的美感吸引学生,以文学性的教学方式增强文学课的魅力。

  在网络时代,大学的文学教育也需要“打深井、接地气”,这个“深井”就是教育规律、人才培养的深井,这个“地气”就是文学品格、人文精神的地 气。不管文学的生产方式和传播载体如何变,文学的精神品质和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不变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顶层设计的大问题,也是一个观念调适的新课 题。面对现代科技文明的迅猛发展,上网阅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文学也已是蔚为大观。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学教育,应该把科技革命的意义放到人文哲学的视野 中来体认,以洞悉其形而上的价值内涵,走出“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观念误区,培育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让网络文明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长远关爱和对 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从而在“科技—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中,实现网络文学与人的道德健全的统一、技术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新媒体文学发 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文学教育责无旁贷,改进大学文学教育时不我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