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开掘本土资源,重续民族血脉

――第二次壮族文学(广西)讨论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23日16:34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迅

  2013年1月11日,由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办,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承办的第二次壮族文学(广西)讨论会在南宁举行。这是自1987年后文学界第二次对壮族文学创作进行研讨。自治区宣传部副部长刘咏梅,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李启瑞,广西文联副主席石才夫、东西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讲话。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来自区内外的文学刊物主编、作家、评论家,以及壮族老中青作家。会议由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主持,专家们就壮族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表真知灼见,为振兴壮族文学建言献策。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壮族文学有着辉煌的成就。广西文坛涌现出陆地、韦其麟、韦一凡、王云高、孙步康、周民震、岑隆业、冯艺、黄佩华、凡一平、石才夫、严风华、李约热、韦俊海、蒙飞、钟日胜、黄土路等一批全国有影响的壮族作家。他们在壮族文学发展史上写下了自己的篇章,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这次壮族文学讨论会,旨在回顾和总结这个时期壮族文学发展得失,梳理和检讨壮族文学创作。广西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长黄佩华在研讨会上致辞,梳理和总结壮族文化、壮族文学的悠久历史,并描述了广西地区壮族作家队伍的整体实力。据统计,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广西壮族作家有30余人,加入广西作家协会的壮族作家已达547人,作家队伍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齐头并进的态势。同时,他指出壮族作家创作中的问题,壮族文学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壮族文学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动力,不仅作家创作后劲不足,而且作品也愈来愈少,作品的厚度和力度都显得不够;部分壮族作家的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缺少独特的呈现。他还认为,壮族作家的创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扶持,对于壮族文学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也缺少足够政策机制和发展规划。

  壮族文学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处于什么地位?作为唯一一家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学杂志,《民族文学》自然成为考量各族文学实绩的重要标准。《民族文学》副主编石一宁把《民族文学》杂志作为考察壮族文学的视角,并将该杂志汉文版2010年到2012年间各民族作家发表作品的情况做了统计。他认为,与其他兄弟民族相比,壮族当下的文学创作实力和状态并不让人乐观。连续几年的《民族文学》评奖,没有壮族作家获奖,这与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身份不相协调。为繁荣发展壮族文学,让壮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格局中占据应有的位置,他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作家努力创作,甘于寂寞,埋头写作,埋头学习,深入生活。二是要重视探索和挖掘壮族历史文化,致力于表现壮族生活和壮族文化,作品要有民族文化色彩。他敏锐地看到某些民族作家创作的困惑,这些作家不是不想表现民族特色,而是担心写了没有市场。他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演进是双向的,一是文化的趋同,一是文化的回归。文化的回归就是强调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也是一种高度的人类共识,并且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文化政策。三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而且要善于创造各种条件,来推动和促进壮族文学的繁荣发展。石一宁的发言坦诚中肯,观点鲜明,学理性强,很有说服力与可操作性。

  本土文学资源如何开掘和整合,民族文化传统如何吸收和利用,这是壮族文学创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作家》主编宗仁发、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等专家从文学本体论出发,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壮族文学如要有所建树,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壮族作家必须处理好文学的民族性、地方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宗仁发从源与流的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寻找地方文学资源的问题。他认为民族文学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一种开放的结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也不是冲突、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他结合黄佩华、李约热等壮族作家的作品,阐明意识形态对文学写作的影响。他还以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为例,在对比中说明文学如何实现对地方性的寻找。“寻根文学”艺术上呈现出荒诞、变形的特征,而当今文学对地方性的寻找显得更加清醒和理性。他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中,作家处理好民族性与个人经验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他的发言视野宏大,历史感与理论性相结合,给人诸多启迪。壮族文学究竟有何优长,又存在哪些缺失呢?黄伟林对此进行了史学梳理。一般而言,优秀作家的创作往往是超前的,他们在创作理念和创作姿态上不无先锋色彩。在他看来,壮族作家有开风气之先的气魄。在时代意识、民族意识、文化反思、文学自觉等层面,壮族作家在广西文坛开风气之先,走在少数民族作家队伍最前列。但他也严峻地指出,今天的壮族文学丢弃了两个重要的民族文学传统,一个是山歌,一个是神话传说。山歌是壮族重要的文化符号,蕴藏着壮族的情感基因。山歌的缺席,意味着壮族丰富情感的流失。神话传说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蕴藏着壮族的情感基因。神话传说的缺席,意味着壮族历史文化的流失。新壮族文学应重建土地的感情,重续民族的血脉,呈现真实鲜活的乡村。黄伟林的发言条理清晰,内容翔实,对壮族文学建设不无积极意义。

  壮族文学要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文化战略意识不可小视。回望广西文学史,“广西三剑客”在中国文坛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固然主要在于他们作品本身的艺术品质,但团队精神与文化战略也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李建平建议,壮族作家要在强化壮族文化意识,积累史论涵养方面下功夫,同时也不能缺少文化战略眼光,壮族作家要像“广西三剑客”那样集合团队力量,改变“壮族文学桂军”目前在国内的弱势地位。此外,他还建议作家借助影视传媒,把自己的作品通过现代化媒介推广出去。李建平研究员的发言既精辟独到,充满智慧,又贴近实际,不乏文化战略的长远眼光。如果说李建平是从整个广西文学的宏观视角,把壮族文学放在全国背景下进行观照,提出壮族文学走向全国的战略构想,那么,河池学院教授温存超则从地域文学生长的角度,总结河池本土壮族作家的成绩,并提出如何寻求新的突破的路径。就本届壮族文学奖的获奖情况来看,壮族文学的发展在广西地域分布中并不平衡,本届壮族文学奖河池地区有两位作家榜上有名。就此,温存超在广西地域文学比较中,对河池地区壮族作家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在文学桂军版图中,壮族作家为数最多,也是最具实力的一个创作群体,成为广西文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作不仅执著地守望着桂西北的红土地,而且在小说结构和叙事技巧上都有所突破。壮族作家更是河池文坛的重要力量,本届壮族文学奖获奖作家中,河池作家作品有两部,河池作家再创佳绩,突显了地域创作优势。他重点评介了潘莹宇、廖庆堂两位获奖作家的创作。尤其是对廖庆堂散文创作的评点颇有见地:“其文有根,根在桂西北,其文有味,味在泥土,其文有情,情系乡亲。”同时他也看到,壮族作家民族身份淡忘和地域文化色彩弱化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讨论。

  作家创作与其创作环境,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不无关系。尽管创作环境不是影响作家创作的决定性因素,但优越的创作环境无疑更利于作家创作出好的作品。《花城》主编田瑛、广西民族报社社长蒙飞,从壮族文学生长环境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就广西作家创作实力与创作环境等问题作了发言。田瑛认为,广西并不缺少有活力、有激情、有才华的作家,在全国30多个省份中,广西作家的创作实力不仅不弱,而且应该是排在前列的,然而广西作家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条件却不容乐观,他们的创作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物质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广西作家在全国的影响力与政府对文学的投入是极不相称的。他呼吁政府部门要给予作家给多的关注,支持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田瑛主编的发言并不全然针对壮族作家,但却道出了广西作家普遍的心声,赢得现场作家们热烈的掌声。的确,文学的生长离不开优质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壮文文学目前的现状尤为堪忧。壮文文学属于壮族文学中的一个分支,是最能体现壮族语言文化特点的文学类别。蒙飞表示,在壮族文学中,面临最大危机的要数壮文文学。蒙飞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以其和黄新荣共同创作的壮文长篇小说《节日》获得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他还通过广西民族报,联合广西唯一的壮文文学刊物《三月三》,举办了5届壮文写作培训班,培训了近300位壮文写作者,但由于壮文应用不广泛,壮文文学作品缺乏发表园地和出版机构,导致壮文文学创作后继乏人。蒙飞表达出了对壮文文学处境的深切忧虑,被边缘化的壮文文学如何寻求自身的发展,值得检讨和深思。

  在壮族女性文学方面,广西民族大学黄晓娟教授以性别视角对其进行了具体而细微的观照和阐述。壮族女性文学中女性文化很有特色,她举例说,在壮文中“女性”一词翻译过来是“伟大的母亲”的意思。她认为,从女性视角观照和审视壮族女性文化与文学,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壮族女性文化传统和现当代壮族女性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也可以进一步开掘壮族文学的丰富内涵。她以现代壮族女诗人曾平澜为例,从女性视角对其创作进行解读,并认为曾平澜的作品表达了坚强不屈的人生信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抗精神,认为她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壮族女诗人,也是20世纪30年代初广西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她以高昂的主体意识开始了对女性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探索与思考,追求女性的社会价值和妇女解放的思想都反映在她的诗歌当中。80年代后,广西壮族女性作家队伍逐渐壮大。岑献青的小说在展示乡村生活的同时,对女性的生存和命运有独到的关注。她的创作没有刻意突出自己的性别,而是从天然的本能去关注自己身边的最熟悉的群体,自然地融进了自己对壮族文化的感受和热爱。她还提到陈多、黄琼柳、李甜芬、罗小莹、许雪萍、黄芳、陶丽群等壮族女作家,认为这一批壮族女作家的创作为广西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了壮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但她也指出,产生全国影响的壮族女作家并不多,其创作的整体实力也不突出。黄晓娟教授的发言视角独特,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当前壮族女性写作提供了重要参照。

  研讨会上,南宁本地高校的评论家也作了精彩发言。张柱林从文学批评层面,陈丽琴从民俗性视角,陈祖君从民族书写、地方重建等方面,就壮族文学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发表了极富建设性的观点。篇幅所限,不再展开。总之,这次讨论会召开得很成功,是一次务实有效的研讨。专家发言准备充分,把握有度;内容丰富,贴近实际;视角新颖,发人深省。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石才夫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壮族文学具有辉煌历史,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繁荣壮族文学,任重道远。目前,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和关心壮族文艺家的创作和生活,他强调,广西作协、广西理协要做好规划,抓紧落实政策,为文艺家们做好服务工作,为壮族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