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原创儿童文学中能够进入畅销书榜单的,大都是一些“类型化童书”——有的评论家命名为“通俗的儿童文学”或“商业童书”。这类童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也是促成它们能够畅销的必备元素,如:故事性强、节奏明快、具有游戏化和娱乐化、内容上不太艰深、题材适合小读者普遍的阅读口味、文学色彩比较薄弱等等。
中国首位迪斯尼签约作家杨鹏,是较早地关注、研究和创作“类型化童书”,并且取得了骄人成就的一位童书作家,也是“类型化童书”的先知先觉者和积极的倡导者。在我的印象里,他在十几年前就提出过,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在类型化作品方面,不仅缺少创作经验,也缺少经得起市场挑选和检验的作品。最近他在为“少年冒险侠”系列童书所写的序言中,再次强调:“我们已经不缺乏校园小说和童话,但是,在少年魔幻小说、少年冒险小说、少年侦探小说、少年间谍小说、少年科学小说等方面,仍然由国外的作品占据半壁江山。”杨鹏在这里所开列的这些少年小说类型,自然都属于“类型化童书”或“商业童书”。
武汉大学出版社少儿分社的编辑团队,有意识地想从“类型化童书”方面寻找和构建自己的原创作家和作品资源,这在童书出版已经越来越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今天,自然不失为一种出版策略和市场化运作之道。
“少年冒险侠”和“嘻哈小子丁奇奇”,是这个编辑团队最新推出的两个类型化童书系列,每个系列分为四册,统一开本,统一定价。从出版规模上看,这分别是两个系列的“第一季”,后面自然还有第二季、第三季的连续跟进。在每本书的前勒口上,都有对本书作者的推介和“包装”。所有这些细节,都体现着“商业童书”的操作模式和运作策略,是值得童书出版界关注和借鉴的一种做法。
“少年冒险侠”(作者尹超,笔名超侠)里的东方奇、丁野,怀着各自的英雄和冒险梦想,勇敢地去面对和经历了一次次撼人心魄的离奇事件,在善与恶、美与丑、正义和黑暗的较量中,接受了胆识和智慧的测试与考验。小说在张扬这一代少年身心中所潜藏的无敌的“正能量”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一些致命的弱点和黑洞。这个系列中的每一个故事的悬念和结局的设置,都能见出作者一种撒豆成兵式的超凡的想象力,以及对少年英雄情结的追求。全书所呈现给读者的自由、恣肆的少年阳刚之气,那种敢于担当、勇敢进取的冒险精神和励志精神,被巧妙地揉进了小读者们普遍会感兴趣的一些故事元素之中,如探险、悬疑、侦破、推理、生化战争、科学幻想、揭密等等。而在这些惊险的故事背后,又隐含着人类当下或明天所共同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生存环境、人类和平、灾难,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仇恨、不信任等等。作品里始终充盈着一种勇敢无畏、自立自救、坚忍不拔的“正能量”,是一种真正的“男孩小说”。这套小说似乎也在告诉读者: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英雄梦想,英雄梦想是人性中的一种“原欲”,只要你有足够的自信,并且敢于行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
“嘻哈小子丁奇奇”系列(作者简梅梅,笔名“剪刀妹妹”),虽然也融合了冒险、幻想、精灵、科学超人等等元素,也充满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忠诚与背叛的较量,但是相比“少年冒险侠”系列,它的读者年龄段更偏向小学生,也更带有轻喜剧般的“嘻哈”风格,因此也更为幽默化和游戏化。这套小说里的三个主角、小学五年级学生丁奇奇、彭佳敏、龙小宝,也是一个“幻想三人组”。在这三个带着点叛逆性格,又总是能生出一些大胆的幻想念头和搞怪动作的小伙伴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当下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他们是天性好奇、好胜、好玩的“冒险家”和“麻烦制造者”,同时也是勇敢、乐观、积极进取、敢于行动的阳刚小孩。他们从每一次历险中都获得了一些新的成长智慧和励志启迪,同时也用自己的经历与行动,向他们的同龄人证明了一个真理:真正能使他们与众不同的,并非简单的冒险举动,而是一颗能够宽容、包容,能够团结合作,能够积极进取、充满友爱和向善的心。
我相信,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丁奇奇、彭佳敏这样的小孩,他们内心深处,对那种充满规范、拘束、沉闷无趣、没有任何想象力的童年生活有所厌倦,他们内心里都会藏着一个秘密的愿望:有一天,也能突然遇到一个好玩的小精灵,一起过上一段形影不离的日子,或者突然拥有一些魔法,变成一个“魔法小孩”或“小超人”。实际上,最灿烂、最快乐的童年,必定是像枝叶纷披的小树一样,青翠、健康,在阳光下闪烁着旺盛的幻想的光芒;最幸福的小孩,也必定都能在一个快乐、放松、自由的世界里成长,有父母、小伙伴和梦想陪伴,敢于幻想,也敢于去热爱、追求和行动。“嘻哈小子丁奇奇”所带给小读者的,正是一种恣意、自然、舒展和快乐的童年生活状态。这些用轻松的语言和明快的叙事方式讲述出来的既可独立成篇、又互相连贯的系列故事,在充分地展现了幼童教育的智慧与娱乐趣味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放松、健康和恣意的童年,一个在美好的幻想和适度的夸张中展开的童年。
对于这种类型化童书或商业童书,国际安徒生文学奖得主艾登·钱伯斯,有一个与其说是出于无奈、不如说是十分明智的论点,他认为,如果只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去看待这类童书,我们可能会觉得它们缺乏这样或那样的“文学价值”,可是,也许恰好是因为这些文学价值的缺席,才使得孩子们如此喜爱阅读它们。这是因为,他们在阅读这类童书时无须任何负担,也不带任何功利,更不必抱以审视和内省的态度;而这些童书的作者们,也十分善于通过简洁、明快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和抓住小读者们的注意力。另一位安徒生奖得主帕特里莎·拉伊森也有过类似的观点:世界上本没有什么“最佳图书”,最好的书就是你“最喜欢读的书”;同样的道理,世上也绝无“最佳作家”,只要你是真心喜欢某个作家,他(她)应该就是你的“最佳”。对于类型化童书作家来说,尤其如此。(徐 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