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接地气 挖深井 出精品——作家座谈2012年定点深入生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16日08: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为了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中国作协从2010年起开展了“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活动。3年来,80多位作家从各自的创作需要出发,到各地基层定点生活,扎扎实实积累文学创作的素材,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出时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民精神状态的更新变化,真正做到了“下得去,蹲得住,有收益”。作为一项新的制度,还有很多亟待总结、完善的地方。中国作协于1月15日在京召开座谈会,邀请参加此项活动的10位作家回顾自己深入生活的经历,盘点这一阶段的创作成果,并研究探讨如何完善定点深入生活制度。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说,中国作协之所以把“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抓,是因为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社会生活永远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作协将通过多种方式为作家们提供创作上的帮助,希望作家们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处长白轶民在座谈会中表示,定点深入生活是引导作家“三贴近”的一项创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应该将这项活动进一步制度化并不断推广。

  作家需要深入生活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强调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可具体有何必要性,需要有亲身经历的作家“现身说法”。作家弋舟申报的项目是采写以甘肃“引洮工程”会宁段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他说,通过定点深入生活,他亲身感受到了一项大型工程所能够产生的巨大力量,由此也加深了他对写作与时代关系的思考。他认为,作家们在写作初期,凭借的是天赋和灵感,“凌空蹈虚”就成为了最擅长的姿态。虽然这样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作家会更倾向于一种“脚踏实地”的写作。写作要向着更为艰难和复杂的方向跋涉,就必须对时代和社会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定点深入生活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途径。

  作家罗伟章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说,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过分追求一种集体立场,因此“我眼里的现实生活,包括我的观察和判断,看上去带着‘公共性’,实则给人突兀和孤立的印象,跟历史和未来割裂”。这样的现实不是本质的现实,很可能是伪现实。因此,他这次申请的项目是回到自己的故乡,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它:“以前我对故乡的观察,是阳光和灯光照着的部分,现在我着重观察和思考它的背面,也就是阴影的部分。阴影更安静,因而也更真实,也为开放式想象提供了可能。”

  以小故事写大时代,是作家们在创作中经常有的诉求。肖建国这次选择定点深入生活的地点是湖南省嘉禾县,这是他出生和少年时生活的地方。这次定点深入生活,让他了解了湘南地区一些大村落几个家族的来源和流变,认识了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原型,更确定了“表现县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创作方向。在他看来,县城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结合部,是极具创作元素的地方。这里保留着一切传统的东西,却又最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这里同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跟乡村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牵绊。尤其是在这迅猛发展的时代转折时期,县城的独特性将会被无限放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吃透了县城,也就是吃透了中国”。

  总有惊喜不断出现

  “参加定点深入生活,对我的创作帮助非常大!”在座谈会上,很多作家都纷纷表达出这样的心声。有些作家在深入生活之前,先提前做好充足的“案头工作”,带着特定的目标深入生活,收获巨大。作家郭雪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申请的项目是回到大西北对上世纪20年代一支考察队的活动进行考查,沿着他们的足迹走,亲历和感受民间生存状况。在出发之前,他已经阅读了《蒙古的人和神》《蒙古历史与文化》《新疆蒙古族民族民间信仰与社会田野调查》等众多书籍,确定自己这次考查的切入点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在青海尤甘宁草原、新疆和静县等地,他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为长篇小说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但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总会有新的素材触发作家们的写作灵感。作家张艳茜本来申请的项目是“神奇的神木”,书写神木的时代巨变。但是在定点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有一个人频繁地被陕北人提起,这个人就是作家路遥。张艳茜之前也陆续写过一些关于路遥的文章,但是这次深入生活,让她突然感觉到,这是再为路遥写出更多文字的好契机。于是,她在路遥出生、成长、写作、生活过的一个个县乡进行了认真的走访,收集到足足两大箱的素材。在定点深入生活期间,她完成了22万字的书稿,并把这部传记取名为《路遥》。而她本来申请的项目也正在完成中,她说,神木的巨变值得不断书写。

  定点深入生活收集到的资料,有时候可以还原真实的历史。作家卜谷多年来在赣南那片红土地上采访老红军,写出了一批真实感人的纪实作品。在采访96岁的老人蓝文才时,老人有点急切地向卜谷叙述那段战争历史,任泪水流淌在苍老的脸庞上,尔后又十分平静地问:“你说,我是不是真正的红军?”原来老人“文革”时曾被打成“叛徒”,后来得到平反了,能见到这样理解他的作家,自然倾诉不已。卜谷采访了大量的老红军,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天津作家王松曾多次去赣南采风创作,他说:“卜谷就是这片红土地的‘活字典’!”

  制度会进一步完善

  在座谈会中,作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定点深入生活制度”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作家李春雷认为,对于不同的创作题材,需要深入生活的时间长短不一,应该加以区别对待。作家余艳认为,参加定点深入生活的很多作家都是来自基层,他们创作一部作品非常不容易。可是创作出来之后,发表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多,更不用说被专家研讨、被媒体推介了。因此,需要中国作协给予更大的扶持,特别是在发表、推介方面提供持续帮助。千夫长、荆永鸣等作家还提出,在具体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需要作家在当地有一定的活动能力,灵活应变,才能将采访继续下去。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主任孙德全表示,一定会认真思考与研究,提出切实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在作品研讨方面,可以在作品初稿完成之后,邀请作家、评论家进行研讨,提出修改建议。在《作家通讯》中,将开设“生活与创作”专栏,把作家们在定点深入生活过程中的成绩和思考直接反映出来。(黄尚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