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腾讯文化、广西师大社理想国、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腾讯书院”文化沙龙第四期在北京大学举行。“云知道”组合——熊培云、梁文道、许知远——以《从“社会良心”到“公知”—— 一种身份的中国处境》为主题,与青年学子共同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身份处境。
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排行榜,率先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最早被贴上“公共知识分子”标签之一的熊培云自称对这一名号“态度暧昧”。他说,“一方面,我乐见其成,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推动文化建设”,“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我只是尽自己的本份思考,独立写作而已。”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熊培云认为其中有三个关键点:公共性、知识性、个人立场与态度。“公共性强调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和介入,知识性考验理性思维能力,介于其中的是态度和立场问题。”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公共领域中许多言论失效的原因是大家不会为共识抗争,而是为分歧而争斗。
此后,许知远从自身经历出发,生动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共同体的瓦解和知识分子逐渐被边缘化的处境。他担心的是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大众语言的集体投诚以及随之而来的集体沉默,“知识分子在表达的时候都可怕地丧失了语言的自尊和思想的自尊,大家争先恐后地向着大众最边缘的语言同化。当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中觉得自己被边缘以后,他们经常选择沉默,沉默就变成了流亡。”
梁文道则进一步分析了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流变,以及在中国,“公共知识分子”污名化的过程和原因。最后,他还呼吁在场的青年学子,“首先要肯定自己的精英身份,如果你们关怀社会事物,那么当然也是一个知识分子”,“还要为思想而活,思想是要讲品质的,思想的讨论和发掘是应该有严格的方法来要求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和严肃的。”他认为,认定自己的立场是为了承担这个身份所给你的压力和责任,从而关怀社会与民众。
据悉,此次活动是“云知道”组合全国巡讲的第一站,此后,他们还将以“知识分子”这一话题为核心,在广州、南京等地与读者展开近距离交流。
(行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