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李冰:增强文学创造活力的思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9日09:1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以十八大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十八大为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 八大报告中有关建设文化强国的精辟论断和任务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如 何增强文学创造活力,这是个大题目。为了方便大家研究探讨,在此抛砖引玉,谈点粗浅体会。

  一、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学创造活力的源头活水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从哲学的角度讲,实践是第一性的,文学是第二性的。文学创造活力的根扎在实践中,离开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离开了生动的社会实 践,文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活力更无从谈起。社会实践是激发文学创造活力的源泉,是推进文学事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始 终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联。国运昌,则文运兴,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十年间,我们党领导人民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党 的十八大将这十年的历史成就概括为“三个大台阶”、“两个时期”,即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 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 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这个凝练的概括,包含了我们共同经历的多少大事、喜事、急事、难事,其中 有讲不完的故事,写不尽的文章。这些年来,我们积极倡导和帮助作家深入生活,组织作家走进乡村、社区,走进校园、军营,走进工矿企业、建设工地,走进“红 色岁月”,走进抗震救灾前线,广大作家自觉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和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从丰富多彩的实践生活中汲取营养,用文学的形式记录和表现中国历史与 社会生活的变迁,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教育着作家,引发作家深刻的思考和创作的欲望, 点燃创造活力的灵感与激情。事实证明,激发文学创造的活力,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必须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投身亿万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使自己和自己的文学创作融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更加自觉地走进生活、走进群众,从时代生活中寻找新的创作源泉,以充沛的激情、生 动的笔触描绘当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谱,在伟大的实践中进行文学的创造。

  二、中华文化传统是文学创造活力的深厚基础

  创造是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 前走”。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他所说的巨人是指胡克和笛卡尔,当然也包括伽利略、开普勒、哥白尼等。我 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个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文学上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国文学最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基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 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大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 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要怀着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积薄发,为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滋养。要 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创作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三、提高作家的素质是增强文学创造活力的内在需求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在文化发展中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文学创作是一项需要创造热情、创造冲动、创造精神的特殊脑力劳动。作家是否具有足够 的创造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质决定的。要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加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 的认识,这样创造活力才有“底气”。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 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作家应当成为思想的智者。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自己的作 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文学创造活力的激发,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气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 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作家很需要这种“闯”的精神和“冒”的 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然,在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更多的体谅、更 多的帮助,形成尊重创造、包容差异的氛围。要真正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创作生产中去,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让作家在潜心进行创造 性劳动的时候,更加地心无旁骛,更少后顾之忧,使作家的聪明才智尽情发挥。

  四、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增强文学创造活力的可靠保障

  每一次文学创造活力的勃兴,无不与那个时代良好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例如,唐代诗歌的繁盛,是与盛唐时期的社会氛围、文化风气分不开的。我国经 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为文学的发展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提供了物质保障,更形成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学生态环境。作家们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发表作品 的自由、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可以说,创作环境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这样一个自由创作的良好环境,为作家展示才华,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了充分保 证。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十八大报告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作出部署。毫无疑问,我国文化事业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深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为文学生产 力的进一步解放、为文学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培育新的体制机制环境。我们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除一切妨碍文学 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深入地研究催生精品的体制机制、造就人才的体制机制、对外交流的体制机制和作协组织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管理 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我们相信,文化环境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必定会极大地促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增强。

  最后要特别强调,文学的创造活力应该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古人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文学作品要通过 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挖掘人性,反映社会现实,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从而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作家们拿 起笔做刀枪,鼓舞民众斗志,书写了无数慷慨篇章。今天,作家们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一部部精彩的文学作品,一段段优美的语言文字,像是前进道路上 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人心。时代要求我们,人民要求我们,发挥文学的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 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服 务。我们要努力推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是在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结业式上的讲话节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