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务实探讨 用心解难——第三次《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创作会侧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07日09:10 来源:中国作家网

  2012年岁末的京城异常寒冷,但一场定期举行的创作交流“例会”却让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传记文学作家们聚到一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作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哺育了一大批灿若星河的文化名人。为了给一批杰出的文化名人树碑立传,中国作协于2012年初开始实施《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从工程启动时举行第一次创作会算起,这样的会议到2012年年末已经举行了3次。来自丛书编审委员会学术小组和文学小组的专家与丛书作者们面对面而坐,直面创作中遇到的症结和问题,共同梳理研究写作思路和方法,这使得丛书工程在交流探讨中不断稳步推进。

  传记文学贵在“实”,难在“新”。在《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看来,写好这套丛书,如何使其做到既高雅又好看,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以文学传记的形式表现文化名人,就是希望历史学家可以看,普通读者也可以看。这就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并加入合理的想象。在写作中,既不能敷衍应付、草草了事,也不能自娱自乐、忽略读者的感受;既不能天马行空、随意虚构,也不能束手束脚、写成晦涩的学术作品。希望作者们能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写出符合今天和未来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情趣的作品来。

  据悉,参加此次创作会的作者在创作进度方面不尽相同:有的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书稿,期待听到专家的审读意见;有的创作大纲刚获得批准,才开始动笔或尚在准备阶段;还有的是最近刚刚认领了传主、加入到这支队伍中的新成员。会上,大家明确了自己的写作进度表和交稿时间,以便开展下一步工作。作者们还着重介绍各自创作的准备、切入的角度和遇到的难点,并就如何生动地塑造人物、如何处理虚构与想象的界限等问题进行交流,真正谈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困惑。

  针对作者们介绍的情况和抛出的问题,专家们也在点评中一一给出回应,或指出问题,或提出建议:

  “你用双线结构来写是可以的,但需要注意一个前提,就是这两条线都必须围绕着你所写的人物进行、为人物来服务,而不能把它理解成人物活动的背景。”

  “这部作品的可读性还不够,应该再增加一些文学的激情和想象,使人物所处的环境显得更加丰富。”

  “写这个人物应当注意他和其他各方面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希望你能把这个人物在艺术上写出特色和个性来,而不是泛泛地说好……”

  说成绩点到为止,指问题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提建议则中肯实用、毫无保留。专家讲得过瘾,一次次切中要害、直击“穴位”;作者更听得用心,因为这些可以帮助自己在今后的创作中有的放矢地修改和调整。由此可见,这次创作会与其说是一次文学创作的“答辩会”,倒不如说是一堂分析问题、解决难题的“解剖课”,“求实”成为会议最大的亮点。

  “请您不要再念稿了,直接讲出您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就好。”“对不起,您的发言时间已经到了,我们要请下一位作者发言了。”“您能言简意赅地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思路吗?”在整整两天的会议上,作者们的发言不时被主持人善意而“不客气”的提醒打断。严格控制时长,发言直奔主题、言之有物,去掉穿靴戴帽的客套话,是这次创作会给每位发言者作出的“硬规定”。

  一阵阵清新的会议之风,使50多位与会作者都有时间介绍自己的创作情况,并能听到专家给予他们一对一的点评和建议。这样开会密度高、容量大,作者也收获颇丰。这不仅对作者的后续创作大有益处,亦使我们有理由期待整套丛书以高水准的面貌与读者见面。(王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