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资料图)
原标题: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和他人的故事――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
国际在线综合报道:对中国人来说,诺贝尔奖是一个解不开的情结。2012年,这个奖像梦境一样突然间被中国人获得了,一个叫莫言的中国作家用他 的文学作品打动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一夜之间,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莫言热”,纷繁、喧嚣、庞杂。身处荣耀中心的莫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获奖是 文学的胜利;他要努力打破诺奖魔咒,在获奖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2012年10月11号,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得知获奖的消息时,莫言正在自己的老家。当晚,他在故乡接受了获奖后的媒体首次采访,对于获奖他说:“诺贝尔文学奖是根据作家他的气质,特质来决定,这次瑞典文学院把奖授给我,我觉得这是文学的胜利。”
莫言获奖后的几天内,莫言作品的销量在各大电子商城的排名急速上升。而莫言在经历了两次媒体见面会后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12月5日前后,莫言飞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出席诺奖颁奖系列活动,才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莫言在瑞典出席大小活动10多场,主题永远离不开文学、故乡、亲人……6日,莫言出席诺贝尔奖官方新闻发布会,被问及诺奖魔咒问题,莫言表示,他将努力打破这个魔咒。
“也有人说一个作家真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他再也写不出好的东西了,但是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打破了这个魔咒。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加入这个优秀作家的行列,破这个魔咒。”
莫言 (资料图)
7日,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他用讲故事的方式梳理了自己的文学历程。
1976年, 21岁的莫言加入解放军,少年辍学的莫言在军营中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他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莫言坦承,当时发表的几篇作品,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其间他创作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中,第一 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莫言认为此刻的自己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一个文学的流浪汉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瑞典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莫言获奖的原因时也认为,莫言作品深深扎根在中国土地之中使他有别于其他中国作家:“我认为,莫言之所以在中国作家里特 别突出是因为他深深扎根在中国土地之中,对我来说,他的语言非常真实。他说汉语以及写作都强调‘故事性’,通过讲故事产生吸引力,并且相当好理解。”
在《丰乳肥臀》里,他使用了母亲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在《蛙》中,他借鉴了自己姑姑的形象。当然,很多人认识莫言,是通过《红高粱》这部由莫言作品改编的电影,通过电影知道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1988年,导演张艺谋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拍摄的同名影片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大型电影节大奖的电 影。谈起这部电影,莫言曾经表示他不可能再写出这样的作品:“《红高粱》无论是从小说还是到电影,是一种故事新的讲法。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述这样的故事 在当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当然了,这部电影在其他的艺术方面也有很多其他的创新。当然了,现在如果我们再来看这部电影,肯定还会发现其中的很多令人不满意 的地方。这个电影它也带着很多当时的历史所造成的局限性。但是正像让我再写一个《红高粱》我写不出来一样,你让张艺谋再拍一个《红高粱》,他也拍不出来 了。”
因为对于一个讲故事的人来说,他要不断探索新的讲故事的方式。莫言的早期作品中,他本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进入21世纪,从《檀香刑》这部 小说开始,他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莫言认为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在探索了多种叙事方式后,莫言最终回归了传统。
莫言在瑞典期间参加的最重要的活动――诺奖颁奖仪式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当天,莫言忘带讲稿,他在现场发表了即席演讲,再次谈及 文学与故乡:“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能够在庄严的殿堂里领取这么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是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文学 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莫言的获奖似乎对中国的纯文学创作带来了希望。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汉学家马悦然说,莫言获奖是世界文坛对汉语写作的极大肯定。
“现在中国将会意识到,中国作家获奖了,说明汉语是一个文学语言,是可以产生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这对所有中国作家来说都是一个激励。”
莫言则以一种冷静的方式期待中国可能到来的文学热。
“我不希望引起什么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来,我希望这个热尽快冷却,顶多一个月,让大家尽快忘掉这件事情。以此会不会引起文学的热潮,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