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多姿多彩的短篇小说——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述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6日09:12 来源:中国作家网 雷达

  短篇小说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在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上,起到很大作用,是人民喜爱的文学样式。许多名篇家喻户晓,深印人心,许多名作里的人物变成了生活中的“共名”,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就叙事文学的发展来看,短篇小说历来都站在前沿:五四新文学运动如此,十七年文学如此,新时期文学亦复如此。然而,文变染乎世情,文体地位的消长变幻不是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仅从文学总格局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长篇小说作为“第一文体”较前显赫了许多,覆盖面大了,在书籍出版、网络传播、大众阅读中,占去了大得多的份额;而中短篇小说似乎只能与文学期刊相依为命,主要在文学爱好者中传看,其影响力无形中缩减了许多。

  在我看来,尽管在当今消费化、市场化、媒体化时代,短篇小说的“空间”和“平台”明显受限,但它仍然是活跃的、多样的、充满生机的。我甚至认为,尽管长篇小说声势夺人,体积庞大,但就文学本体而言,就思想、技术、语言、风格的锤炼而言,就引领审美意识而言,倒是中短篇小说常常走在了前面,只是我们认识和总结得不够罢了。事实上,文体虽有大小,但在审美精神上,任何文体都是平等的;在审美的浓度上,中短篇小说是并不输于长篇小说的。老舍先生说过:“显然地,字数多只在计算稿费时占些便宜,而并不一定真有什么艺术价值,杜甫和李白的短诗,字数很少,却传诵至今,公认为民族的瑰宝,我们要求的生活和艺术的浓度不是面积,万顷荒沙不如良田五亩。”这些话至今没有过时,仍是闪亮的铮言。我一向认为,短篇小说最能见出一个小说家的语感、才思、情调、气质、想象力的水准,有些硬伤和重要缺陷,在长篇写作中或可遮盖过去,一到短篇,便裸露无遗矣。对一个作家艺术表现力的训练,短篇往往是最严酷的和最有效的。可叹的是,现在有一种长篇小说的盲目崇拜症,不少人以为只要会编个好故事,能触及社会问题,暴露一番内幕,无论文本多么粗糙,叙述多么平庸,语言多么寡淡,行文多么直露,就是大作品了,有的人还以大作家自居。

  所以,振兴和繁荣短篇小说创作,不论对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还是对文学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明显加大了评选的力度,组织者把2009至2011年3年间的短篇作了认真梳理,挑选出已有好评的短篇小说参评,在此厚实的基础上,选出了31篇作为初评篇目,然后评委们经过认真阅读,深入讨论,最终从中评出了8篇获奖作品。它们是:韩少功的《怒目金刚》、迟子建的《解冻》、毕飞宇的《一九七五年的春节》、艾玛的《浮生记》、李浩的《爷爷的“债务”》、阿乙的《杨村的一则咒语》、蒋一谈的《鲁迅的胡子》和付秀莹的《爱情到处流传》。这8篇作品自然是评委们达成共识的优秀之作,而其他20多篇候选作品同样是珠光闪闪。现在就让我们步入这座五彩缤纷的园林看一看。

  还是先从面目相对陌生的几位新人说起。阿乙、蒋一谈、艾玛三人,写的都是底层小人物的悲辛与奋斗,关乎生存的勇气和诗性;可喜的是,同写底层,他们的风格和技法却迥然不同,阿乙是不动声色的冷峻,蒋一谈是笑中有泪的戏仿,艾玛是体贴入微的温情与悲悯,它们显示了当今短篇小说艺术表现力的丰富多样。阿乙的《杨村的一则咒语》,是对一则宿命般的咒语的破解。作者语言平朴、简淡,却淡而有味、朴而有劲,具有强烈的内在张力。小说是双线交叉结构,写了两个家庭、两个邻居妇人、两个外出打工的儿子,这让我想起《药》的双线结构,但一点儿也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先是为一只丢失的鸡两个老妇厮打,变成仇人。她们都在盼望打工的儿子回来,却又互相诅咒着,发出咒语。那么等来的是什么?一个等来的是地方警察的百般刁难,儿子只好继续出走,另一个等来的直接就是死亡。咒语居然应验了。这里顺便说说,一睡不起的国峰,是因为身体全部烂了,“器官,皮肤,骨头都烂了”,是严重的铅中毒,超负荷所致,小说另有提醒世人警惕和严防生态污染对生命摧残的意义。最后是两个老女人的和解,互相抚摸着手,在檐下对话、安慰,真是轻淡与沉重、日常与残忍的交集。底层叙述当然并不是越悲惨越好,但真正的文学是敢于直面现实的。

  蒋一谈的《鲁迅的胡子》居然把鲁迅和足底按摩扯在一起,不无荒诞性和戏谑感。它写一个小人物——足疗师,在北京开了一家小按摩店,“他毕竟太普通了,扔在人堆里根本找不到”。但有一星探发现,他的模样酷似鲁迅,于是化妆上镜,过了一把扮鲁迅的瘾。他的这副打扮、形象,使他快倒闭的小店一度复兴,人们明知其假,却蜂拥而来捏脚,偏喜欢这种山寨版的鲁迅;而他,像做了一场梦,自豪地想,我沈全居然像鲁迅,又体验了另一种人生的快感,他“舍不得卸装,卸了装感觉就没了”。其实,那位研究了一辈子鲁迅还是个副教授的老先生,不也是底层吗,不也在作梦吗,他临终之前进入幻觉,希望见到鲁迅并得到肯定,足疗师扮演鲁迅出现且为之捏脚,满足了他,令人啼笑皆非。其实,这作品的成功主要并不在戏仿的情节之奇,而恰在于它的平凡、它的诚恳、它的真实,它表现了在这个流行山寨版的时代里,“想过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不可得,遂一下子引起了共鸣。

  《浮生记》有浓郁的南国山乡风味,作者的叙述贴切、老到、丝丝入扣,让我想起翠翠的边城和萧萧的湘西。当得知作者是一青年女性,不免称奇。这是一幅动人的风俗画,里面盛满了人性之美和对生命的沉思。矿工之子新米,在父亲死于矿难之后,决定跟着父亲的拜把子兄弟毛屠夫学艺。毛屠夫的深藏不露,新米的清秀俊拔,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但作者显然有更深的命意。毛屠夫说,即便是猪,也应该有个好死嘛。小说里,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猪的交流,是那样的含着深情。作品何以《浮生记》名之?庄子曰,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李白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看待万物众生与生死无常的问题。想到天下苍生,想到生生死死,悲悯之情流在笔端。

  胡适先生曾说,短篇小说就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之充分满意的文章。关于怎么叫最精彩的一段,怎么叫最经济的文字,他有详解,这里不便展开细说。就我们看到的这些好的短篇来看,它们在抓住最精彩的一段和用最经济的文字表现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李浩的《爷爷的“债务”》就提炼出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情节,使之包孕的道德文化内涵令人深思不置,慨叹不已。事有凑巧,爷爷因为捡到了一个装钱的布书包,里面钱不少,他好心地等到了“失主”,自以为做了好事,却从此背上了一笔沉重的债务,陷入百口莫辩的困境。因为,失主并非真正的失主,那些钱是众农民辛苦的积攒,真失主气瘫了、死了,于是在大海捞针般寻找假冒“失主”的过程中,爷爷一家惹上了无尽的麻烦,仿佛陷入了一个道德的无底洞,而且,捡了钱的、骗了钱的、丢了钱的,都有各自的“理由”,事情变得空前复杂,每个人都经受了极端的道德追问,三代人不同的道德观,随着旷日持久的追讨、解谜,一一浮现出来,人性的晦暗与光亮、人的沉沦与自救,到了惊心动魄的地步。爷爷作为传统美德的化身,有非常丰满而富有层次的刻画。也许有人说,作者找到了一个充满悬念的好故事,其实,最难的是,怎样波澜迭起,怎样柳暗花明,怎样进入每一个人的灵魂。

  付秀莹的《爱情到处流传》已为读者所熟悉,她此后又有新作问世,笔力不减。这次的获奖,大概是评委们认为,在谋篇的用心、细节的捕捉、语言的含蓄简洁、诗性的酿造上,它清新可喜,仍有可称道之处。小说的叙述角度既有5岁女孩子眼光的惊奇不解,又有成年女性对父母的思量,混合构成一种内心矛盾的视角。母亲每到周末父亲即将回家时禁不住内心的渴望,于是家里洋溢一片欢快、宽容的气氛。父亲后来与孤零的四婶发生了婚外情,母亲很悲伤,父亲很歉疚,但一切都是怨而不怒的。实际上,在那个禁锢的年代,父亲和母亲有爱情,父亲的“婚外情”何尝不也含有爱的成分,即使有错,也不特别严重。父亲吃饭的时候,“我”从他的头顶摘下一根麦秸屑,是个很妙的细节。我认为寻觅和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现角度,以及经常穿插一些包含哲理的片段,这些可以叫做“闲笔”的,使作品生色不少。一般说来,有才气的青年作者大多像流星一闪,付秀莹能不能走向深沉、大气、丰厚(并无要求写重大题材之意),能不能更有深度地、更精妙地表现今天的人及人性,也许还有长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看看几位文坛健将级的名家的作品。先看迟子建的《解冻》。时间是“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大兴安岭一个山乡里,小学校长苏泽广忽接一通知,吓坏了,以为祸事临头,去了却是开会,还看了别人看不到的参考片,于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回来了;与此相连的是他的个性妻子、他的家庭生活,小夫妻之间的龃龉。家里与家外都在解冻,小说有双重象征含义。小腰岭的景物描写,如油画一般,具俄罗斯风格,烘染出那个特定的解冻年月特有的心理和氛围。北极村童话的讲述者,依然是那样的朴素明丽,忧郁热烈。

  韩少功的《怒目金刚》,写了一个讨还尊严的故事。韩少功是有哲学精神和传统文化根基的作家,作品并不是特别多,但写得精。这个短篇越读越有味,读完了像打翻了五味瓶。奥秘何在?在于人物心理的紧张感,内心的翻江倒海,在于讨还“那一句话”的神圣的尊严意义。“文革”学习时,书记老邱撒野,爆粗口,大骂迟到的队长玉和,骂了娘,严重伤害了玉和。玉和执意要邱道歉,却由于种种原因,不断错失,道歉未果。“不就是一句话吗,那句话能吃,能穿,能生金子?”“列祖列宗在上,儿孙后代在下,我没得到这一句话,我还算个人,还算我娘的儿?”最终,玉和死不瞑目,老邱赶来了,道歉了,死者欣然闭目。玉和与老邱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韩少功采取的是幽默、反讽、不无夸张的带点黑色幽默的笔法。

  毕飞宇的《一九七五年的春节》以“文革”为背景。我感到,毕飞宇终难忘情于“文革”记忆,是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否因为他少年的青春初萌时节印象最为深刻?他的《玉米》《平原》等等都喜欢把背景放到“文革”时期,也许在他看来,那个年代是人性表现的极致,是人生的特殊舞台,有说不尽的韵味,值得深入开掘。这是一个精致的短篇,以压抑、含蓄、神秘、俭省的线条,写县文工团下乡演出时,机船上有一个冷傲的抽烟女人,派头十足,原来是被剥夺了演出权的大腕——一个被废弃的名角、一个冷冻的人。她强行给乡下小女孩化妆,要孩子叫她妈妈,直到自编自演。她的荒芜的才华、不甘心的苦楚以及母性的渴望,全在貌似悖谬的行为中闪现,她终于陶醉在与孩子的游戏中,失足滑入冰窟窿,那挣扎的情景像她生前的表演一样,是绝唱。这篇是可以作为《青衣》的姐妹篇来看的。毕飞宇说,情怀比想象力更重要。

  以上就是我对8篇获奖作品的评说,它们给人琳琅满目之感,若加上那23篇备选作品,将是怎样的五光十色。从这些作品来看,短篇小说创作的总体态势还是喜人的,新人迭出,佳作不断。当然,在这个消费化时代,仍需要大力提倡和鼓励短篇小说创作,这对于提高我国文学的整体水平,对于敏锐而精悍地表现人民生活大有裨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一个多么美好、庄重的名字。蒲松龄是伟大的世界级的短篇小说巨匠,他的资源永世长存。蒲松龄的艺术精神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深厚的人民性、犀利的批判性、无比瑰丽绚烂的想象力、善于刻画人物点化万物的艺术手腕。“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这是多么顽强、多么孤独、多么博大的灵魂书写呵。我们需要好好学习蒲松龄。愿我国短篇小说创作更加欣欣向荣。(雷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