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儿童文学的热与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6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儿童文学市场业绩突出,

  这是不争的事实”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儿童文学取得的市场业绩是有目共睹的。出版人兼评论家孙建江说:“根据开卷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年(开卷数据自 1999年开始提供),儿童文学在整个少儿图书市场中的码洋占有率为21.65%。2011年,儿童文学在整个少儿图书中的码洋占有率为39.97%。 2012年1—9月,儿童文学在整个少儿图书中的码洋占有率为41.65%。1999年至2012年,儿童文学增长了差不多一倍,占到了整个少儿图书码洋 占有率的4成左右。这十余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的确取得了突出的市场业绩,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传统出版业相对艰难的当下,儿童文学能够得到市场认可的原因是什么呢?评论家梁鸿鹰说:“我们总是能够听到童书市场利好的消息,这是正常的, 说明全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更重视了,作家写得更棒了,老百姓更有钱了。据说童书每年以17%—18%的速度增长,以现在的市场潜力,这个速度还可以 更高一些,我们在朝小康迈进,重视孩子情商教育的家庭只会越来越多,推广儿童文学阅读的学校、老师和机构只会越来越多。儿童文学是项了不起的事业,她在提 供滋养心灵不可缺少的养料、为儿童成长提供助力等方面发挥着持续不断的作用,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也不会过时,而且大有可为。”

  评论家王泉根认为,在传媒多元,网络游戏、动漫、影视争抢读者的当下,儿童文学将文学品质与读者接受作为自己的目标,坚持文学的多样化与艺术 性,正是当下儿童文学选择的清醒策略,儿童文学作家与出版人“为谁写”“为谁出”的读者定位意识越来越明确。同时,儿童文学出版界感知敏锐,善于利用新媒 体,比如,新世纪的原创儿童文学出现了一个新品种——儿童网游文学(更多地以童话形式呈现),由于儿童文学作家熟悉儿童心理,有娴熟的创作技巧与丰富的想 象力,因而他们的作品更能赢得孩子们的喜欢,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网游写手”的粗糙混乱的格局,有力地提升了儿童网游的精气神,做到了“妈妈放心,老师安 心”,作品往往有着很惊人的发行量。

  孙建江认为儿童文学辉煌的市场业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第一,改革开放国策下市场机制的引入。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是优胜劣汰。市场机制下催 生或激活的种种市场行为,看似与创作关系不大,实则不然。比如版权(著作权)意识。这当然涉及到竞争主体,但版权意识根本的指向是保护、尊重作家的创造 性。对于作家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保护和尊重来得更重要。这显然是作家继续创作更多更好作品的最大动力。比如稿酬(版税)意识。稿酬是市 场给予作家创作的一种经济回报。这种回报是物质的,但也有非物质的意涵。因为这体现了人们对精神劳作的一种认可,表明从事脑力劳动的作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创 作获得物质回馈。比如销量(印数)意识。销量意味着版税的多寡,但又不尽然。因为在销量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指向,即有多少读者在购买自己的书。也就是 说,关注销量,实际上也是作家读者意识的一种展示。真正的作家是不可能不关心读者的阅读感受的。第二,教育部门推行素质教育。很难设想,如果教育部门一概 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尽管教育部门推行的素质教育还远不彻底),我们的儿童文学能有今天的成绩。素质教育的提倡和鼓励,为儿童读者提供了极大的阅读空间。这 是儿童文学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素质教育的提倡和鼓励,意味着我们的阅读除了功利性阅读还并存着非功利性阅读;意味着阅读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课外 读物是被允许和鼓励的;意味着儿童文学的阅读环境(学校的、家庭的)较前有所改善;意味着小读者拥有相应的阅读时间,当然,实际的情形可能是年龄越小阅读 儿童文学的时间越宽裕。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时间就明显多于高中生。第三就是作家们自身的努力。

  “畅销书需要深度研究,

  好与坏不可一概而论”

  十余年来儿童文学出现了一批超级畅销书作家,像杨红樱的作品其发行总量已经超过4000多万,曹文轩的《草房子》再版了百余次,沈石溪的动物小说销售码洋突破亿元……虽然这些作品深受小读者的青睐和市场的宠爱,但似乎来自专家学者的深度解读和探讨还不够多。

  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说:“人们往往把‘畅销’和‘粗俗’、‘低俗’甚至‘恶俗’联系到一起。当然,确实有一些畅销书属于昙花一 现,但还有很多的畅销书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常销书,国外如罗琳的《哈利·波特》,国内如曹文轩、秦文君、金波、张之路、杨红樱、沈石溪等等,他们的 很多作品既是畅销书又是常销书,二者并不对立。”孙建江认为,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作品一定就质量低下,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事实上,这十余年来,依然 有很多值得称许的好作品,而且,其中一些好作品的销量同样十分喜人。

  杨红樱认为不要给作家简单地贴标签,一切的评判应该从作品本身出发,要就作品论作品,才能避免误读、武断和偏见,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从而给儿 童文学创作一个正确的引导。有人说她是商业化写作,有人说她是富豪作家,这就很容易给大家一个印象,似乎只要进行商业化写作,就能一夜走红、暴富,事实上 这样表层的判断遮蔽了一个作家艰辛的努力,给年轻的写作者们极大的误导,以为写作尤其是儿童文学写作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她说:“儿童文学写作不可能一夜走 红。在马小跳系列为人熟知之前,我已经默默无闻地写作了20年。我曾经写过上百个短篇童话,然后才开始中篇、长篇的创作,无论是文学上还是人生经验上,我 都是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和磨砺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她认为评论家应该让读者看到一个作家最真实的一面,一个作家畅销的秘密是来自长期的积累还是急 功近利的功利化写作?这一切都应该通过作品本身来判断。

  评论家刘绪源说:“关于不少童书在市场遇热,却在文坛遇冷的事,我以为需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是市场盲目狂欢而文坛独具火眼金睛吗?是评论 家瞎了眼而小读者最具判断力吗?应该遵循‘民主’原则让购买者说了算吗?评论家应按照市场动向修改自己的评判标准吗?市场应在文坛高人指导下走向良性发展 吗?……我以为,凡此种种,似都属于‘一概而论’,皆不可取。所谓具体分析,就是一家一家,一类一类,一本一本,进行分析。而不是对那么多书,来一个简单 的、快刀斩乱麻的‘一言以蔽之’。怎么分析?很简单:读!然后呢?想!再然后?讨论。各人说真话,谈真感受,在平等探讨中,逐步理出头绪。现在没有这样的 讨论氛围,原因在于功利心驱使,即:做书的要争取畅销,卖书的要快推快卖,作家想早日走红,书评家要完成书商交代的任务,出版企业要拿到营销业绩,宣传部 门得有几本主旋律书压阵脚,家长想让孩子快点变聪明……如都从功利出发,那是不可能有像样的讨论的,只有争吵,甚至以势压人,甚至还会出现威胁利诱。”他 举例说:“《哈利·波特》是世界第一的畅销作品,我个人认为,其艺术性(甚至思想性)也是有始以来的儿童文学中居于最高层次的。这就证明,好书未必不畅 销,畅销未必不好书。《幸福不是毛毛雨》是一首流行歌曲,很多人已不记得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这曾是最流行的歌,大人孩子都唱,满街唱。歌词十分 简单,就是写某天出门,下起毛毛雨,雨不大也不小,然后是‘警句’式的结尾:‘哦,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这是一种很浅的说教,水平实 在不高。但它确实极其流行!当时如果‘中国音协’马上开艺术研讨会,发音乐艺术大奖,隆重表彰……那是会贻笑大方的,音协当然不会这么做,音协一点表示也 没有。后来,流行了一阵,人们把它忘了。而更高水平的歌词、歌曲,一个个出来了。这就是说,流行或畅销,并不证明水平高、是杰作。《避雨的豹》是老作家郭 风的散文诗集,此书如现在重版,不会太畅销,能卖一两千册就不错了。郭风作品也不是都好,但如选最好的诗性短文编一本,那是能代表中国儿童文学最高水准 的,然而不会畅销。这样的书该不该出?太应该了,它不仅会影响一批读者,还会影响作者,会孕育出一些很优美的风格来。这又证明,好书未必畅销。总而言之, 商业有商业的规律(图书也是商业的一种),艺术有艺术的规律(童书也是艺术的一种);对童书的畅销,要用商业理论来分析;对童书中的精品杰作,要用艺术分 析的方法来把握。当然二者也有交叉,比如《哈利·波特》,那就需要作系统分析。最怕就是不作分析,一概而论。凡一概而论者,都是要强加于人的,是缺乏实事 求是之心的,因而是不诚恳的,所以,不妨笑眼观之,切勿轻信。”

  “理应对儿童文学充满欣喜的期待”

  除了呼吁能够得到业内人士更多科学的、理性的分析,儿童文学要在赢得市场之后进一步征服专家学者们一双双挑剔的眼睛,还需要在自身的艺术品质上不断下功夫,以实力说话,这才是发展的王道。

  王泉根认为从整体上看近年我国儿童文学原创生产呈现出良性发展、多元共生的态势,作家们辛勤耕耘的业绩应予充分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是同质化、平庸化倾向,有些类型化作品一动笔就是四五本,难免注水、速成。其次是文学的个性化艺术风格欠缺,一些作品在语言和叙述上惊人的相似,陷入套 路,缺失“自己的美学”。再次是近年难得一见让人拍案叫好、可称“经典”的大作品,难觅“出头鸟”。他说:“还是那句老话,机会与挑战并存,一切靠我们的 自强、自励、自律。”孙建江说:“就整体而言,我以为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最大的缺失是创作主体的模糊化和个性的消解。我们有一个坏毛病,一种类型火了,一 批人立马拥了过去。比如校园小说火了,会写的不会写的适宜写的不适宜写的全拥了过去。其实,一窝蜂绝对是文学创作的大忌。盲从或者强迫自己创作不熟悉的题 材和类别,不可能产生好作品。文学创作是非常个体的行为。没有个性何来独特?文学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适宜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杨红樱认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不但要教孩子们怎样作文还要教孩子们怎样做人,要重视对小读者的言传身教。她说:“做人要低调,做慈善要高调。” 因为关系到孩子们的精神成长,所以儿童文学作家要特别有责任心,要深入到孩子的内心里去,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增进自己的艺术功力。不要一出手就写得很快、 很多。她拿“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举例说,因为市场大卖,很多出版社盯住她要她继续写下去,但她觉得不能拿兑了水的作品应付小读者,因为孩子们是有很高的审 美判断力的。她在写作“笑猫日记”系列时,也是保持一年推出1—2本新书的慢速度。她形容自己开始每一本新书创作时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她说儿童文学 写作是心灵写作,永远不要糊弄孩子,要对他们怀有真诚的关爱,才能赢得他们真正的尊重。

  梁鸿鹰说:“儿童文学是洒向儿童心灵奇幻的阳光,那些能够吹响孩童们心灵的号角、点燃孩童们心灵火炬的人,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没有读过童书的 孩子固然有可抱憾之处,而没有受过儿童文学教益的成年人,同样有些可悲。那些童趣、童心与童真,真的可以成为我们一辈子的精神滋养。儿童文学作家向世界提 供着高尚而高贵的精神食粮,他们与所有的孩子们都保持着息息相通的联系,他们与孩子们一样,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不是每个作家都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儿童文学 作家,正如并非每棵树木都能长成大树。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艺术的目的与作用,首先是用美来对抗、消解丑恶的东西,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有这样的特点。正如巴金 老人说过的那样‘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 用。’儿童文学是这个巨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悉心的呵护、支持。‘人性是惟一不会过时的主题’,儿童文学要为那些未被污染的心灵打开人性美、人 性善、人性伟大的窗口,如罗伯特·麦基说的‘通过使用创造力来复活被日常事物搞得死气沉沉的生活,通过我们对真理的本能感知来寻求与现实的关联。’从而让 我们社会的未来沐浴在智性、温馨的阳光之中,事实上,所有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

  他认为,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一样,越来越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奇异的幻想力所变形过的动物世界、未来世界,为孩童们建立、描绘、呈现出 不同的景观,鼓起了孩童们想象的风帆。儿童文学最需要理想的照耀,为孩子们确立起面向未来生活的航标,告诉孩子们,认真观察生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之心。 因此,儿童文学作家也必须永不丢弃对艺术世界和童心世界探索的热情,以真诚作为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基石,秉持创新精神,有勇气不断超越自我,推动实现儿童文 学的多元、健康、蓬勃的发展,我们理应对儿童文学充满这样欣喜的期待。(李东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