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人文蔚起品三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4日14:50 来源:中国民族报 莫喜生
侗族师公在祭祀先祖。侗族师公在祭祀先祖。

  一个烟盒似的数码相机,一颗滋生已久的猎奇心。百多公里的山路,一边是起伏不定的高山,一边是缓缓流动的河水。县城、侗寨、程阳桥、丹洲古镇等,依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这里的房屋依江而建,人行绿水青山间,县城如此,村寨亦如此。三江县境内,74条河流纵横交错,较大的有榕江、浔江、苗江;位于江河沿岸的古宜镇、丹洲镇等,历史久远,人文积淀深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漫步三江,当地朋友说,侗乡到处是山水文章,农业有茶油、竹木和水果,工业有水利电力业、铝矿等产业。沙滩及河谷中,有村民和游客在慢寻细找天然奇石“三江石”。    

  侗族同胞勤劳节俭,谦和智慧,能歌善舞,一年有过不完的节日,他们的家乡因此被称为“百节乡”。正月十五“斗牛节”,三月初三“抢花炮”,八月十五“赶坡会”,九月初九“新禾节”等,皆富侗族风情。节庆当日,侗族同胞把精心制作的美食摆在“百家宴”上,主客推杯换盏。“侗不离酸”,酸鱼、酸鸭、酸猪肉及酸蔬菜、打油茶等饮食文化,把酸做到了极致。

  侗族婚礼多在春节举行。程阳桥附近的八个寨子每逢正月初二办婚宴,初三送新娘回娘家。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由其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彩礼、抬鸡鸭、执酸菜等,队伍浩浩荡荡。队伍愈长,愈显新郎家业兴旺。伴娘是新郎寨里的年轻姑娘,长长的队伍中,新娘走在最后,手拿一块帕子,以方便外人辨认。途中,为显示新郎家底的殷实,回娘家的队伍专往人群密集处行走。沿途每经过一个村寨,皆燃放爆竹。新娘被送回娘家,娘家人随即给客人端上一碗加糖的油茶,曰“喜茶”。

  夜幕降临,送亲队伍里的未婚男女相聚一堂,唱歌、聊天,寻找意中人。这就是侗族人家最富诗情画意的“走寨”或“坐妹”。

  侗寨多建在河溪两旁,人们临水而居。凡侗族人聚居处,有河必有桥,桥上有廊和亭,可走行人又可避风雨,曰“风雨桥”。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木制建筑艺术而闻名的三江县,有全国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全县共有侗族风雨桥108座,鼓楼159座及大量侗族民居。

  程阳桥又称“永济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16年,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亦为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堪称中国木建筑中的珍品。程阳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皆凿木相吻,以榫衔接,有大石墩5个。桥面铺杉木板,5个多角塔形桥亭飞檐高翘,壁柱和瓦檐皆雕花装饰,富丽堂皇。

  行走三江,必访丹洲古镇。古镇是三江县旧址,为明朝知县苏朝阳与地方人士筹划兴筑,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竣工。古镇城墙长116.33米、高5.66米,设东、西、南、北4座城门和城楼。后来,城中又建县署、学堂、孔庙、关帝庙、城隍庙等。   

  有400多年历史的丹洲岛民风古朴,亦是文化古镇。岛上现有村民200多户,60多个姓氏,分属苗、瑶、侗、壮、汉等5个民族。丹洲书院古色古香,是三江县最早的学校。书院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后为讲学授业之地,文化名人费孝通、王鲁彦等曾在书院小住。漫步书院,草木葱茏,雕花窗格,仿佛穿越到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