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宗亲制度的文学解读

——长篇小说《铁网铜钩》简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4日14:49 来源:中国民族报 茹天栋

  吴仕民同志长期在民族工作领域工作,曾听闻他喜爱文学,但读到的只是他在民族理论政策方面的著述。想不到的是,忽如白云出岫、春笋破土,近期作家出版社竟然出版了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铁网铜钩》,令人惊之、喜之、贺之。这是一部在题材选取、主题开掘、人物塑造等方面都颇具特色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很有艺术张力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在中国的小说之林中,描写渔民生活的本不多见,表现湖村渔民生活的更是鲜有。本书以壮阔秀美的鄱阳湖为空间,以上世纪四十年代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为时间,交叉地、立体式地展示了鄱阳湖渔民的社会生活。但,作者选取的并不是人们容易联想到的渔民们打鱼、卖鱼、修船、织网这些寻常的生活图景,而是别出心裁,集中写的是两个渔村的爱恨情仇,以此作为小说的主线。

  小说演绎的故事是:鄱阳湖边相邻的两个渔村,在难以划定界线的湖上捕鱼时,常因争夺捕鱼水域而发生冲突。五百年前,官家照皇上旨意给双方划定界线。但天长日久,水文变化,界线改变,双方冲突又起,开始是唇枪舌战的谈判,后来谁也不肯让步,便诉至官府。但县太爷只想从双方的冲突中渔利,并不去认真地处理争讼。于是双方在湖上摆开阵势,要用传统的办法以武力解决问题,因突起大风狂浪而作罢。一时的风雨并未能化解冲突,双方再一次湖面对垒,千条渔船,相互攻杀,刀光剑影,血流尸漂,造成上百人死亡的惨剧。

  接着,双方又利用风水之说,借用神灵暗战,继而又演变成小规模的袭击,旋因日本人的到来而中止。大敌在前,双方以民族大义为重,奋力抗日,并联手痛击入侵者。日本人败退后,双方并没有止争言和,而是筹划着联姓联宗,开展使用机枪、步枪、手榴弹的大规模血战。千钧一发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兵至鄱阳湖,及时制止了一场有万人参与的宗族大战……

  书中有一些似乎有悖常理的情节,但并非臆造虚构。它们是几千年来鄱阳湖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鄱阳湖波涛的真实回响,其素材和情节很多都源自生活的真实。它们被记录在文字图籍之中,留在人们的心里口中,是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和停留于对撼人心魄的情节的渲染和对起伏跌宕的故事的演绎上,而是像掘井一样向大地深处开掘,着力思考和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着力探求和描摹这些表象里面的本质。作者形象地而不是概念地、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提炼出一个重大的主题:造成两个渔村刀枪相向、生死对决的是旧的社会制度、旧的思想观念,还有现实利益。作者以锐利的笔锋触及了造成冲突、苦难与悲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原因,那就是人们的宗亲、宗族观念。一切的争夺,激烈的攻防,都是在宗亲的旌旗下进行的。这里,姓氏、村落成了宗亲制度的基本单位和外在形式。人们的生死搏斗,最直接、最简单的动机,就是为了本姓本村的精神需求和物质利益。人们的这种观念与生俱来,并在与他姓他村的对立和残酷冲突中变得日益强烈,即使为此付出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且毫不犹豫,从中赤裸裸地展示了人性的光亮与晦暗。

  本书以铁网、铜钩为村名、为书名,并以书中人物的言行暗喻着:传统的宗亲观念犹如铁网,切身利益宛若铜钩,能量巨大而坚固锋利,何人能避?何计可破?尽管书中的主人翁赵仁生用尽办法,费尽心力,欲逃脱那可怕的网与钩,但却一次次失败,最后还是被迫坐上了双方大战的渔船。这样,就把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推到了人们面前。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不断重复的、超稳定的社会结构,是宗亲、宗族观念长存不衰的土壤。历史上,宗亲观念、宗族行为、姓氏认同、村落一体等现象和观念的存在,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那矗立村中的祠堂、那藏之箱柜的家谱、那融入血脉中的意识,无不显示出宗亲观念巨大的能量和生命的坚韧。宗族观念对中国社会的治理乃至发展进程、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对此作过深刻的分析。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对此进行的探究可谓多矣,亦可谓深也。因而,以文学的形式去表现中国宗族制度,以文学形象去描述宗亲社会人的行为,也无疑是极有意义的探索。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对中国农村宗亲制度进行文化解读的一部作品。就这一点而言,这部小说的主题便显出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意义总是靠作品中的人物来诠释和强化的。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几十个各具特色、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他们中有村长、族长、渔民、工匠、私塾先生;有男性,也有女性;有平民,也有官吏、土匪,还有日本军人。这些人物皆在小说特定的时空环境和故事情节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显示出自己的个性。需要提及的是,这些人物的个性是时间、地域造就的,是故事发展的自然结果,因而显得形象饱满而又栩栩如生。特别是铁网村村长赵仁生、铜钩村族长朱继元和飞天拐子、义生、金根,还有几个渔村女性,个性鲜明,他们都是特定时间、典型环境中的“那一个”。概言之,小说塑造了一批独具特质的大湖渔民的群像。这些人物和宗亲制度的存在和特点紧紧联系着,他们是这个制度造就的人物,同时又正是这些人的存在,延续和强化了宗亲、宗族制度。

  吴仕民同志家在江南,曾在鄱阳湖边生活二十多年,有着丰厚的生活滋养和素材积累,这使其作品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点。书中,他把鄱阳湖地区的历史掌故、文化风情、歌谣俚语信手拈来,并在提炼加工后,使其闪现出独有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作者在国家机关工作多年,并长期从事民族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这使作者能够从较高的层面对要描写的对象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对作品的主题进行深刻的提炼,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