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门巴族:从遥远的历史走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2日12:21 来源:中国民族报 吴楚克 更尕易西

  一、门巴族的历史

  门巴族自称门巴,门巴原是藏族对居住在门隅居民的传统称呼,意为门隅地 方的人。门巴族是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但由于地处边陲,高山阻 隔,门巴族和这片美丽的土地在历史上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加之没有自己的文字,门巴族的民族发展史没有被记录下来,如今仅能从门巴族丰富的神话与传说以及藏 文文献中去探知其族源和民族形成的历史。

  (一)古代的门巴族

  门巴族的语言“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有丰富的传说,也有不少藏文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从中探索他们古代社会的图景。

  门巴族有猴子变人的神话传说,藏文文献《贤者喜宴》一书中记载:“众猴子因食谷物而变为人,他们食自然界自生的谷物,身穿树叶作衣,在森林中就像野兽一 样生活,犹如珞与门那样进行活动,而遍及西藏各地区”。在这段历史传说中,把“珞”和“门”人的生活状态与藏族的原始社会生活进行比较,展示了门巴族先民 的原始社会生活。在门隅达巴八措德门巴族中,如今仍有戴猴头面具、跳传统舞的习俗。

  古代的门隅或“门”地,指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区多雨潮湿低海拔的森林峡谷地区。生活在“门”地的居民,泛称“门巴”。公元7世纪初期,吐蕃赞普南日松赞力图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藏文史籍《红史》记载,早在松赞干布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

  吐蕃时期的“门”地,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由分散各地的部落组成。公元9世纪中叶,奴隶和属民起义摧毁了吐蕃政权的统治,一部分吐谷浑、藏族人及 其他外地人和“门”地土著相互融合,逐渐在门隅地区形成门巴族。随着历史文化的交流,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慢慢传入门隅,被本来信仰原始苯教的门巴族人所接 受。后有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相继传入门隅地带,对门巴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公元14至15世纪,门隅是帕竹噶举派的世 袭领地。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加措派弟子高僧梅惹喇嘛洛卓嘉措(门巴族)同错那宗官员到门隅弘扬黄教,建立宗本衙门,扩建达旺寺,征收赋 税,派乌拉等,开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其后,西藏地方政府陆续按照西藏的行政区划制度,把门隅地区划分为32个“措”、“定”。所派官吏,清查户口,行使 司法权力,讨伐叛乱,防守边疆,实行有效管辖。19世纪,清朝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为加强对门隅的统治,在门隅的首府达旺建立了名为“达旺西哲”的行政 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门隅地区的日常政教事务。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专人到门隅征收、征购大米,专营该区盐米等经济贸易。

  (二)近现代历史上的门巴族

  19世纪中叶,鉴于英国侵略势力的侵入,西藏地方政府对门巴族地区的统治又有所加强。1853年,西藏地方政府授予错那宗僧俗两宗本参与管辖门隅的权力,在“达旺西哲”的基础上,组成更高一级的行政管理会议“达旺朱哲”。

  1914年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帝国主义背着中国政府阴谋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私自将门隅、珞瑜和下察隅等共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 度。对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从未予以承认。1944年,英国侵略者公然武装入侵中国达旺地区,激起门巴族、藏族人民的反对,西藏地方政府亦提出强烈抗议, 迫使英军撤到色拉山以南。

  1947年,英国势力撤走后,印度继续控制色拉山以南的大部分地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印度又陆续 占领了除勒布四“措”以外的整个门隅及珞瑜、下察隅的大部分地方。为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领土,门巴族、珞巴族、藏族人民和中华各族兄弟一起,在反抗帝国主 义侵略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永久的胜利。

  二、门巴族的分布情况

  门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境内,主要是在门隅和上 珞瑜及与之毗邻的西藏东北边缘地带,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少部分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县。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呈大聚居小杂居状态分布居住,我国门 巴族的绝大部分还生活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印度占领下的广大地区。由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分割,尚不能对门巴族总人口进行精确统计,估计有5万余人,根 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统计数据,分布在我国实际控制区以内的仅有7475人。

  三、门巴族的文化特点

  门巴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历史上长期使用藏历、藏币。藏历新年也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7月,门巴族也庆祝西藏的传统节日望果节。

  (一)门巴族居住区域与生产习俗:

  门巴族世世代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门巴族的农业生产直到民主改革前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和锄耕、木犁犁耕阶段。在深山峡谷地带,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 式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门巴族聚居地区均属热带和亚热带,这些地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热带林果业,如:香蕉、芭蕉、柑桔、柠檬、水蜜桃等有 着较大潜力。

  (二)门巴族的宗教信仰:

  门巴族曾有过信仰原始苯教的深远历史。他们把神秘的灵性和灵魂赋予自然山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乃至人的生殖活动。门巴族的佛教信仰是由藏族地区传入的。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和格鲁派在门巴族中都有影响,尤以宁玛派历史悠久,传播最广。

  门巴族的各种宗教节日和传统民间节日基本上与藏族的节日相同。按照传统,藏历每月的十五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戒杀生之日,门巴族也特别注重这些日子的 戒律,在这些日子开展念经、敬佛活动。门巴族把藏历每月的八日、十五日、三十日叫作“堆桑”,意为吉祥日子。在这期间,他们一般不去打猎,不下地,认为在 这些日子里故意杀生会有很大的罪过。

  (三)门巴族的服饰:

  门巴族男女均穿红色或褐色氆氇长袍,头戴褐顶桔黄边、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粗毛毡帽。妇女喜戴手镯、耳环等装饰品,男子腰间都挂一把砍刀。

  (四)门巴族的代表性艺术作品:

  《阿拉卡教父子》反映了门巴族人民对旧社会的反抗,描写了以阿拉卡教父子取得胜利为结局的两次战争。演出以舞蹈为主,带假面具,根据不同形象和角色,披 不同动物的皮革和羽毛。一般在二人奏的锣鼓中起舞,跳时不唱,唱时不跳,道白少,唱词曲调随内容和情节而变,自由流畅,深受门巴族人民喜爱。

  《太波嘎列》是一部叙事诗,共分十四章,四百五十七行。全诗塑造了一个带神话色彩的形象,即传说中的作者,诗的主人公,亦是门巴族的牧业始祖——太波嘎 列。诗中叙述他流落山野,不忘人间疾苦,给门巴族人民带来了神牛。诗中还叙述了牛的降生、牵牛、放牛,搭帐篷、修炉灶、拴狗、挤奶、打酥油、迁牧场等情 节。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门巴族牧业生产的全过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