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8日14:49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古羌城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非遗”传承基地。资料图片中国古羌城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非遗”传承基地。资料图片
纪录片《神性的天空》讲述了羌族“释比”传承羌文化的故事。 资料图片纪录片《神性的天空》讲述了羌族“释比”传承羌文化的故事。 资料图片
“羌绣计划”使上万名妇女从中受益。图为绣娘缝制羌绣产品。 资料图片“羌绣计划”使上万名妇女从中受益。图为绣娘缝制羌绣产品。 资料图片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8年了。灾难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创伤渐渐被抚平,被损毁的家园重新建立起来,而在地震中受到重创的羌族人民的文化遗产,在灾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以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为标志,一场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的运动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轰轰烈烈地展开。羌族文化由此实现了一场大蜕变,得以美丽重生。

  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把羌族文化保护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2008年11月,由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牌,这是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震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是四川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松潘县、平武县、黑水县,以及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等部分相关地区。保护对象包括境内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特别是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此之前,世界上尚无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过在遭遇了毁灭性地震灾害后对文化进行保护的经验。我国在具体的保护工作方面,打破了过去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创造性地采用“非遗”活态传承的保护方式,有效地提升了羌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意识。

  扶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制定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作为重大项目纳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范围。《规划》涉及西部七省区,旨在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提出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

  国家《规划》出台后,四川省文化厅协调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共同编制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发展规划》。目前,四川已规划文化产业项目142个,涉及项目投资超过188亿元。具体到羌族,羌族聚居的茂县、汶川等地都在这条走廊上,茂县古羌城、汶川映秀东村“非遗”文化产业园、理县桃坪羌寨等,都可以串联成线,从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现集聚效应。

  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提升传承能力

  为提高“非遗”保护水平, 2015年,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委托有关高校、设计企业等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的教育培训工作。

  羌族是一个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羌族文化遗产以民间遗产为主,主要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使依赖于口传心授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实施,对于壮大羌族文化传承人队伍、提升传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禹羌文化机构,推动文化普及,助力研究走向深入

  北川禹羌文化历史悠久,2011年、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羌族文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羌绣之乡”。震后建成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建筑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馆内设施完备,其中包括羌族文化生态场景复原区和多媒体电教设备。目前,该馆已成为全国大禹文化和羌文化专家、学者进行探讨交流的场所。

  2012年,北川社科联成立后,利用禹羌文化研究中心、羌族民俗博物馆等阵地,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于2015年创建了禹羌文化普及基地,推动禹羌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中国古羌城: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四川茂县是成都至九寨沟的必经之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汶川大地震使茂县境内的羌族碉楼、羌寨、羌族古墓葬群等遭受近乎毁灭性的损毁。为保护濒危的羌族文化遗产,茂县决定开展中国古羌城建设工作。

  2013年,占地面积3000余亩、总投资近10亿元、汇集各类羌族建筑风格和各种古羌文化元素的国家4A级景区中国古羌城正式营业。这里不仅是旅游景区,有萨朗广场、羌王官寨、牧业区、狩猎区、神庙等景点,同时也是“非遗”传承基地,有羌族博物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以及多个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目前,中国古羌城的游客量日均达5000人次。

  影视作品:用影像传播羌族文化的精气神

  汶川大地震后,由于各方关注,羌族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出现了“井喷”。2014年,表现汶川受灾羌族民众异地重建家园的史诗性影片《迁徙》上映。该片根据羌族作家谷运龙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展现了从大地震的悲怆到走向新生活的豪迈,也表现了汉羌民族融洽相处的和谐之美。

  前不久,由羌族导演艺兮执导的纪录片《神性的天空》在网络平台播出,该片入围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该片没有解说词,以纯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以杨水生、杨贵生兄弟为代表的羌族“释比”传承羌文化的故事。

  2014年问世的首部羌族母语微电影《莫朵格依》,同样是由艺兮执导的。影片讲述了羌族少女依娜在城市与羌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选择,体现了青年一代传承羌族艺术的使命感。

  此外,《云上的人家》、《蝴蝶今夜降临》、《欢迎你到阿尔村》、《古堡之吻》、《九里香》、《闻香识途》等一批电影,都是聚焦灾后家园重建和羌文化保护的影视作品。

  “羌绣计划”:实现文化传承与妇女增收

  羌绣是羌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震后,羌绣产业承担起了灾后生产自救和传承文化的双重使命。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实施了“羌绣计划”,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羌绣产业。当地妇女按照帮扶中心的要求参加技能与生产培训,培训合格后领取绣片回家绣制,完成的羌绣作品再通过公司对外销售。上万名妇女因此掌握了羌绣技能,实现致富增收。

  北川羌族自治县也大力发展羌绣产业。据统计,近8年,北川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共培养出1.2万名合格绣娘,其中包括14名各级“非遗”名录中的羌绣传承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