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杨光海:“拍摄民族志电影,这条路我走对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07日13:19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牛锐

  杨光海,是我国最早拍摄民族志电影的老一辈专家。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他参与编导、拍摄了30多部民族志影片,为留存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的珍贵影像、建立和发展中国影视人类学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民族电影拍摄第一人”。

  从昆明一家照相馆的学徒成长为中国民族志电影领域的泰斗,杨光海命运的车辙,既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变,也见证了中国影视人类学学科从无到有、日益蓬勃的成长轨迹。

  杨光海,1932年出生于云南大理湾桥乡一户白族人家。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在亲友的资助下,杨光海念过村小,还读了几年私塾。15岁那年,杨光海拜别母亲,到昆明一家照相馆当起了学徒。在那里,他学会了照相,还初步接触了电影拍摄的技术。

  杨光海正式扛起摄像机拍片,是在上世纪50年代。1950年,杨光海考取西南军政大学。因为有摄影基础,毕业之后,他先是进入西南军区测绘局工作,后来又被八一电影制片厂看中调走,担任摄影助理。

  纪录片《战胜怒江天险》、《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是杨光海最早参与拍摄的影片。这两部影片是“孪生兄弟”,记录的都是把公路修进西藏的历史片段。前者讲述的是1953年川藏公路修到怒江时被滔滔江水阻断,部队士兵渡怒江、攀悬崖,勘测架桥位置,与工程队合作完成架桥通路工程的故事;后者记录的是1954年在拉萨举办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通车典礼的历史时刻。

  杨光海与中国民族志电影结缘,和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直接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就制定了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政策。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组织大批学者和工作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调查,其间,实施了为每个少数民族摄制一部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的计划。由此,电影作为一种记录手段,在我国首次被大规模地运用到田野调查中。杨光海所在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恰好承担了部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的摄制工作。

  1957年,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托,杨光海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助理摄影师,与同事前往云南,拍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佤族》。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镇马散大寨等地,杨光海等人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拍摄了佤族开春以后按时令进行的祭祀和农事活动,如“做水鬼”、“拉木鼓”、“刀耕火种”等,如实记录了佤族传统社会生活的原始面貌。此后,杨光海又在云南拍摄了《独龙族》、《苦聪人》等多部纪录片。它们不仅为我国进行民族识别、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形象的科学依据,为后人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风貌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也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创作了奠基之作。

  1962年,身为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影编导的杨光海受厂里委派,前往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拍摄纪录片《鄂伦春族》。与以往面面俱到地记录一个民族的传统社会不同,此次杨光海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他决定以鄂伦春族特有的狩猎生产生活为主线,以四季狩猎活动为结构框架,按岁时穿插衣食住行、生产交易、婚丧嫁娶、祭祀占卜等活动,形象地呈现出鄂伦春族森林游猎文化的有机整体,以及鄂伦春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最初姿态。

  杨光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民族志影片,是中国影视人类学的扛鼎之作,也是影视人类学在全球发展的重大收获。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作品不仅多次在国内外民族志电影活动中作为经典进行展映,获得国内外专家交口称赞,还全部被德国、日本等国有关机构收藏,广泛传播研究。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为了给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先辈的历史留下了珍贵资料。我对各民族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拍这些影片时,我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就像一家人。因此,拍摄视角既非仰视,也非俯视,而是‘族内人’身份的平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些影片的拍摄,和少数民族群众、干部的帮助分不开,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杨光海说。

  1977年,杨光海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任电影组组长、编导、摄影师。由此,他开始了由民族志影片摄影编导向民族学专家的转变,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影视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近40年来,杨光海不仅完成了《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贵州苗族》《今日赫哲族的渔猎生活》等影片的拍摄制作,还发表了论文《从事影视人类学36年的回顾与思考》《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谈人类学影剧本的编写》等论文,编辑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资料汇编》(内部发行)。2009年,77岁的杨光海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民族影志田野集录》。他笔耕不辍,随后又陆续出版了《镜头中的民族记忆》《赫哲族的渔猎生活》等4本专著。“现在来看,我到民族所工作的选择是明智的。拍摄民族志电影,这条路我走对了。”杨光海说。

  2015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83岁的杨光海获得首届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组委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颁奖词这样写道:“杨光海先生是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国家影像记录的主要参与者,其系列作品是中国现代民族志影像实践的起点,并奠定该领域的严谨性与高度。此后,对于民族志影像创作的坚持,更使其成为该领域不可替代的标志性人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