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咪古”歌舞,“比一头牛的毛还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8日13:05 来源:中国民族报

  所有喜欢歌舞的民族都说,他们从“会说话的那天起就会唱歌,会走路的那天起就会跳舞,会喝水的那天起就会喝酒”。的确,彝族的“咪古”歌舞,“比一头牛的毛还多”,这句话,既无折扣,也少夸张。

  彝族的“咪古”,是“腮咪”和“洪古”的缩称,是各种歌的词和曲的总称。在万物有灵的崇拜中,由知识神管“咪”,见闻神管“古”,足见彝族先民是把“咪古”当作神圣的知识来对待的,并受到严肃的祀奉。

  在传统意义上,作为一个彝人,是歌把他迎接到人世间,这就是《吉录谷》(祈子歌);他要为自己唱足儿歌、情歌、婚歌,这就是《嗡诺咪》(儿歌)、《曲谷》、《阿买恳》、《曲姐》、《诺沤》、《陆外》等;当他离开人世间,人们用歌把他送到另一个世界,这就是《恳洪》、《摩史苏》、《恳咪》、《细沓把》等等。

  一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要一直把歌唱到生命的尽头。从谈情说爱、婚嫁、丧事到其他各种社交活动,都涉及一整套习俗礼仪。每种习俗礼仪中的每个程序各用一首歌来完成,如果缺少歌唱就不可想象了。这些浩如烟海的歌,不仅成为古代彝族婚丧与生存文化的载体,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与独具特色的古代诗歌艺术。 

  “咪古”作为彝族人生礼仪习俗文化的一大系统,有《曲谷》(情歌)、《阿买恳》(嫁歌)、《曲姐》(嫁歌)、《陆外》(婚歌)、《恳洪》或《恳咪》(丧歌)、《诺沤》(庆典歌)、《摩史》或《摩久》(庆典歌或婚歌)、《细沓把》(丧歌)等分类,且都是靠口头来传承的。因此,“咪古”表现为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突出。

  “咪古”的母体格式为五言三叠章,彝语称“叟口咪”,学者以“三段式诗歌”的说法进行界定。彝家的“鲁比”(谚语)说:“三段式的歌,无人不掌握。”无人不掌握的三段式诗歌,相对固定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第一、二段先言它物,第三段引起所言之物,如《曲谷·开得艳的花》:“开得艳的花,要数杜鹃花。开花不结果,真叫人辛酸!涨得好的水,要数小溪水。水涨不过岸,真叫人辛酸!痴情的女子,数歌场阿妹。得不到自由,真叫人辛酸!”

  三段式的“咪古”因为无人不掌握,所以能广泛流传,于是就打上了“俗”的印记,然而它是母体格式,“雅”义由它派生而来,格式上将三段式数倍、数十倍地延伸,就出现了彝式叙事长诗。

  “咪古”中的各个分类,表现的形式和手法都是统一的,不同的是表述内容。《曲谷》与《曲谷走谷》表现为坚贞不愈的恋歌;《阿买恳》与《曲姐》表现为女性心声的绝唱;《恳洪》、《恳咪》、《细沓把》表现为生离死别的倾诉等。

  “咪古”在彝族诗歌等文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可谓彝诗的母体。“咪古”作品是彝族诗歌艺术的瑰宝,无论是它的长篇还是短歌,其藏量都十分丰富。从诗歌的角度上说,三段式的“咪古”歌词,以及由三段式发展起来的无数被称之为叙事长诗的长篇作品,都是以三段式为基础的。三段式是标准,但也并非固定不变,如《细沓把》、《诺沤》等三段式发展而来的文献《咪古》,突破了三段式,而形成多段式,或四章叠章若干句,或六、八、九等叠章,但无论哪种叠章,都是以五言句为主。在手法上,赋、比、兴的运用随处可见,与《诗经》中的国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节选自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贵州世居民族文化书系·火耀布摩经》,略有删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