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从“哈尼交响”看如何打造中国交响乐国际话语体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9日12:05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重新加以认识。这句话在国内流传已久、流传甚广,而欧美国家并没有这样的观念,他们正好相反,认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主讲人: 伍皓,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自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参与推出了孔繁森、陈金水等全国重大典型。2008年12月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是国内首位实名开微博的厅级官员。2011年起任现职。

  1月23日,“哈尼交响·欢乐新春”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它最令人期待之处,在于全部曲目都来自中国交响乐红河创作实践基地,国家交响乐团还将带着它们在国内外巡演,向中外观众奏响,开启打造中国交响乐国际话语体系的历史进程。

  打造中国交响乐国际话语体系,是中国交响乐红河创作实践基地创建过程中,中宣部领导提出的要求。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深深感到,“打造中国交响乐国际话语体系”战略的提出,不仅为中国交响乐本土化、国际化明确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开辟了新的视野和路径。

  1.

  如何打造中国交响乐国际话语体系?在创建中国交响乐红河创作实践基地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第一,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紧紧抓住“创作”这一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中国交响乐红河创作实践基地创建一年来,国家交响乐团已先后组织十多名作曲家赴基地深入采风、潜心创作,涌现出的新作品之丰富为历年罕见。说一千道一万,出作品才是文艺工作的硬道理。只会演奏西方的经典曲目,是永远也建立不起中国交响乐的国际话语体系的。

  第二,优秀的作曲人才只有与丰厚的民族音乐土壤深度结合,才能创作出中国自己的伟大交响乐作品。中国并不缺少世界级水平的作曲家,但存在一种不良的创作倾向,认为交响乐是西方艺术,只有“西方化”才能被承认,因此刻意模仿和追求西方的音乐风格和作曲技法。长此以往,创作出的作品必然既让国内听众感到曲高和寡,也无法在西方听众心目中建立起“中国交响乐”的概念。中国交响乐红河创作实践基地的建立,改变了作曲家们的创作理念。

  第三,瞄准中国在世界上认同度较高的文化资源率先突破。国家交响乐团与云南红河州成功牵手,看中的是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用交响乐来诠释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核,让世界文化遗产插上交响乐的翅膀,无疑是非常智慧的选择。如果红河的经验能够推广至全国,中国的每一处世界遗产都能进行“交响化”表达,中国交响乐就会减少其走向世界的文化障碍,更容易被世界所认识、理解。

  第四,要注重用交响乐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绵延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积累下的“中国故事”数不胜数。著名作曲家、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创作的交响情景歌剧《木兰诗篇》和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都成功地走向了世界。关峡的成功,在于他熟练运用西方人情有独钟的交响乐表达方式,讲述的却是古老而经典的“中国故事”。中国交响乐红河创作实践基地引导更多的作曲家将精力集中于“中国故事,交响表达”,因为只有首先形成了自己的作品体系,才有可能最终形成中国交响乐的国际话语体系。

  第五,必须优先发展中国交响乐作品的国际传播体系。再好的作品,不能演出就不能传播,就只是“僵尸作品”。中国交响乐的国际话语权缺失,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交响乐作品在国际上演出的机会太少。中国交响乐红河创作实践基地今年4月将承办“一带一路”中东欧16国作曲家赴中国采风活动,以期推出世界水平的“中国好交响”。我们不必拘泥于中国作曲家写中国作品,只要表现的是中国文化,谁写出来都是“中国交响乐”。只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作品能够成为世界各国乐团的常备曲目,中国交响乐国际话语体系的形成才有坚实基础。

  2.

  一年来,中国交响乐红河创作实践基地完成了从草创到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一些打造中国交响乐国际话语体系的初步经验。

  第一,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努力克服“文化形式主义”的僵化思维。交响乐在中国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一个根本的思想障碍是:交响乐是西方艺术,大力发展交响乐会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这一点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厘清:我们要复兴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播的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观,而不必拘泥于文化的样式。人类文化的交流,总是要以对方能够理解、乐于接受、易于认同为前提,像交响乐这种全球已经广泛认同的艺术形式,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第二,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方面着力。中华文化之所以曾经深刻影响着世界,就在于它具有的包容、化育精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不是以这种文化包容的精神成就了“汉唐盛世”,使中华文化的影响及于寰宇;而明清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文明加以排斥,反使得中华文化全球地位尽失。只有善于用世界先进文化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把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为世界先进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扫除障碍,走上阳关大道。

  第三,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重新加以认识。这句话在国内流传已久、流传甚广,而欧美国家并没有这样的观念,他们正好相反,认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写了一本名为《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的畅销书,从书名便可看出,欧美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从不强调和执着于一国一民族之文化,从来都只瞄准“主流”。21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迫切需要中国文艺的“主流化革命”,以引领世界文化“主流”,在争夺世界文化主导权中打赢全球文化战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