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作家”——涂克冬•庆胜小说研讨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4日12:02 来源:中国作家网 贺颖 刘杭

  “三少作家的崛起,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幸事,鄂温克族作家涂克冬•庆胜的小说作品在北京进行研讨,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民族文学杂志社致力于扶持、推介、打造优秀少数民族作家工程的决心和行动。”《民族文学》副主编赵晏彪的开场白,让我们清楚地得知了这是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联合主办的鄂温克族作家涂克冬•庆胜小说作品研讨会,而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领衔的强大专家阵荣,叶梅,雷达,包明德,胡平,范咏戈,梁鸿鹰,朝戈金,徐忠志、王干、顾建平、路海波、张柠、牛玉秋、兴安、刘大先、肖惊鸿、赵富荣、达真等专家30多人,就其长篇小说《第五类人》、《跨越世界末日》、《萨满的太阳》以及中短篇小说集《陷阱》各自发表了真知灼见。

  涂克冬•庆胜是鄂温克族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呼市,先后当过知青、工人、刑警、大学教师、商人、律师等。丰富的生活经历,历练了作者深沉浑厚的精神底蕴,也成就了一个作家的文化记忆与文学素养。从200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处女作《第五类人》,近几年来,相继又出版了长篇小说《跨越世界末日》《萨满的太阳》,以及中篇小说集《陷阱》等作品,均获得不俗的影响。其中《第五类人》与《杰雅泰》,分别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与第十一届伦嘎文学创作奖。

  寒冬北京,大家济济一堂,对庆胜的四部小说作品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全方位解析与交流,这次超长的文学讨论,历时近四个半小时,不仅作者表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启示与精神启发,与会的专家学者均表示有着各种不同层面的感受与收获。

  “天道映照之下的考量”

  庆胜的作品,被大家公认为具有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而且他是个成长很快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短短几年中,并且每一部作品的出版,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更难得的是他的作品中,除了文学自身的力量,还有着作为文化学者的精神自觉,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格外具有了一种文学之外的意义与深度。会上,大家就他的四部作品,分别进行了文学意义上的解析与考量。

  关于小说《萨满的太阳》,李敬泽说,,庆胜作为一名鄂温克族的小说家,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作家”,他对庆胜的《萨满的太阳》这本书给予了充分肯定,觉得它表现的不仅仅是个抗日的故事,它在抗战的故事这个层面之上还另外有一个层面,就是我们古老的民族传统,古老的天理,古老的天道与我们现在性的冲突,是在天道的映照之下来考量,来认识现代性的危机和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这里写731部队细菌站,拿人做实验,这不是古老事故,完全是现代性事故,这和科学理性,这是从科学理性那里来的,我们的古人再野蛮也想不出这种办法来,也正是在这种畸形发展的,或者是走火入魔的这个科学下我们才会说20世纪面对着的,在20世纪发生了诸如731部队一样那样的事情,所以在这部小说里可以看到以一个悠久和深厚的,引领民族特定的传统,这个传统中对于天地对于人的那样朴素而基本的信念出发,来对20世纪乃至于直到现在21世纪这种现代性的核心,和内在的一些病症进行关照和洞察,是很有利的。

  路海波认为这是一部热血之作,用心之作,让人充分感到了草原雄鹰民族,鄂温克族它们那种血腥,那种向天地一样开阔的精神,以及它们那种对于自己信仰的坚持,迸发出来的力量,这里边很多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这个栩栩如生来自于庆胜在那样一个大背景地下,感受到了民族所碰到的现代性的危机,当然也写到了它们要寻找这个民族的出路。这部小说也像一个镜子一样,一方面通过那个时代,鄂温克族这样的民族的命运到现在进行的一个飞跃。范咏戈提到这部作品首先的价值,是对整个抗战文学填补了空白,至少以前没有看到过有鄂温克族抗战趣事,这是它的一个价值,拓宽了抗战文学新的可能,当然光是一个题材还不足以说明他的价值,主要还有一个很好的形态。鄂温克是没有文字语言的,只有口头语言,他们是用汉语还是蒙语,非蒙语写作,这些方面我感觉到十分难能可贵。朝戈金首先指出了《萨满的太阳》中优点的显而易见,是讲故事好手,讲故事很流畅,而且用语言着情调往前走,把握大的结构的时候也基本上能胜任,但也有问题出现,他写东西推进的快,顾不上这些细节,所以推着往前走,文学需要停留需要陈留在那些极其打造的美当中,但是这样一些东西要写得好那就字字句句都要斟酌,都要花点心思,做出点漂亮的活。

  “它的文学性,内在性是比较强的,确实是比较强的,他也是鄂温克族比较优秀的作家,我感觉到庆胜在这部长篇里头确实还是表现了庆胜的创作上的进步,一个升华,他对风俗和风景这方面内容没有逐一的去描写,这个作品里面,说实在的,一直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忧伤。我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谈了一点我地感受,我的想法,总结这部作品很好,我也是意犹未尽”。包明德这样认为。

  胡平对《萨满的太阳》很赞赏,他觉得作品是作者精神的一种体现,把一个民族的特质和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对于一个没有母语文字的民族来说,是很可贵了,是民族文学的代表。牛玉秋对这部作品的历史时期很感兴趣,那样一种生存方式,在满清时期应该也挺独特的,所以这些东西,在解放以后他们在经历各种各样的政治社会这种冲击以后,又是怎么样的包裹着隐藏着,但是又顽强的在不断的表现自己,这个也挺重要,特别对本民族作品,当仁不让有这样一个责任。同时对庆胜的小说风格提出了一些看法,比如生猛的艺术特质、中篇好于长篇等,以及对鄂温克民族灵魂表现的期待。顾建平侧重于作品中浓郁的民族气息,以及作为战争小说,作者力求保持立场的客观,对历史的忠实,不夸张,还深刻蕴含着人道精神的艺术特质。他认为6年前的一部出版的小说,写一个中国的人数极少的少数民族的抗战小说,竟然有异样的新鲜感是难能可贵,这是一部被忽略的作品,期呼吁被更多关注。梁鸿鹰在发言中表达了强烈的赞许,“我认为它太精致了,我喜欢这本,喜欢它的连汤带水,连糟粕再精华,连天上带地下,连人间带地狱这么一种东西,它是一块出现的,是一种很给人冲击力非常强的这样一种状态,他这个东西就是成熟了,给人冲击力非常强的写作。人说到底写作是写自己,是自己性格、命运、为人之道大暴露,我向往什么样的生活,我怎么走的这个路,是本真的写作。”感动石一宁的是《萨满的太阳》的复杂性,他的艺术经验、抗战题材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更重要的是作品所传达出的鄂温克族人心底深沉的忧伤,他们对和平与爱的深刻的信仰,以及小说令人震撼引人深思的结尾。

  在路上的成长

  《第五类人》是庆胜的另一部作品,大家围绕这部作品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第五类人》里面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大院的子女一块在特殊的时代的一些成长,成长以后一起要到西藏去,后来到西藏去经历一些特殊的生活,从到西藏去游览路上穿插了很多它们各自的素描。大家也说到了对这部作品的建议,从主题开始就较少触及到哲学层面,开局主题内涵不是说围绕着当下一些政策或者话题,以及叙事上过于琐碎等等。也有人认定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小说,是一个旅游的小说,朝圣的小说合二为一的东西,世俗生活和神圣生活交织在一起,典雅的语言和粗笔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更多的声音则认为这是一个成长小说,是对一种路上的成长的关注,写一个少年从不安分守己最后怎么归于宗教,非常有意思。写了他朝圣的过程,灵魂空缺、思想空洞很小年轻人来说还是很有价值性的,这个小说应该是很多优秀小说的一种模式,同时作品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修养,以及很好的艺术感受。几位专家同时指出,如果作者能够静下心神慢一点,缓一点,表现上再多一些柔软与弹性,这部作品应该会更出色。

  信仰与人的危机意识

  在对《跨越世界末日》的解读中,大家着重于作品中凸显而出的“冲突、无奈、和危机”。有人觉得似乎不像作者写《萨满的太阳》那么的得心应手,另外在写作倾向上有点自然主义。事实上大家能感觉到,这也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是对社会伤疤的一种揭示,但大家更希望在作品中看见疗伤的药方,就像需要光的照耀,人类才会跨越世界末日一样。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人感觉人物人性在黑白之间的陈腐,甚至于有很多这种价值观不是很清的地方。也有人认为这个作品它是带着浓厚的危机意识写的,他写的实际上是我们面对中国当下这样一个充满着这种这么多挑战的情况下,我们人的这种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冲击的情况下,一个年轻人,他把他放在历史里面,他所熟悉的环境里面的一种苦痛挣扎蜕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一个寓言,想通过这样一个女孩子成长的经历,然后寓言着我们中国转型社会当中人怎么活,包括她所从事的律师行业未来的项目是什么。庆胜的写作从《世界末日》这个小说来看,他完全脱掉了他的民族性,可以说说打开了他作品一个少数民族作家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应该有理由相信未来会读到更精致的、更有当下意义的鄂温克族小说作品。

  传统及现实中的小说情调

  对于庆胜的中短篇小说集《陷阱》,专家的看法出现了更为丰盈的表达,就像这部小说集本身所承载的一样,有着不同角度与维度的呈现,指出了这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是我们极具转型时代当中,一个最真实的,就是小人物的挣扎痛苦,然后这种普通人的内心焦灼感,又混乱于崩塌的道德世界,这些让我们感觉特别的真实,作者贴着生活来写的,他这种写作它不是像以前讲的,要高举生活,它也不是那种,它跟生活贴得特别近,非常的真实,接地气的写作,他呈现出我们这个时代,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民族,他这个族群里的人,也面临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其实都是这样,无论你是鄂温克族也好,或者你是云南民族的也好等等,大家都是一样的,金钱至上的社会,消费主义至上,我们该如何自处,这样提出的一个话题,其实不仅仅提出一个鄂温克人,传统文化其实反而是特别的重要,这是时代最重大的话题,小民族的作家完全也可以谈重大的话题。从某种意义而言,《捷雅泰》是一部风格化的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小说,小说的情调及浪漫气质很值得欣赏,并且小说缓慢的进度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人物的设计很传奇很精彩,结尾尤其不容易,这是一个作者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捷雅泰》这个人物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在他身上读者可以看到80后更年轻一代蒙古族年轻特征,还有民族这种归属感的追求。小说通过《捷雅泰》讲述,看到了内蒙古草原的这种退化,一个个美丽的牧场变成农田,进而荒漠化沙化,蒙古人失去了独特生活方式,有的甚至失去了家园,所以捷雅泰的形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就是说一个民族可以失去家园,失去独特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个人无法跨过和控制的,但是语言这种无形的文化的堆积却可以自己掌握,谁也无法剥夺。

  与会的除了文学评论的专家,还有一些作家也发表了自己的对作品、对作者,以及对这次研讨会本身的一些看法。他们感觉到了现在用汉语写作的汉族作家,在把自己的作品千方百计的翻译成英语,然后要去向诺贝尔文学奖靠齐,那么少数民族作家也要这样想,这样做,尽管还有尴尬,但正是这样的尴尬,更应该引起思考,或者说,这次的研讨会恰恰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次认真思考的难得机会。少数民族作家要敢于表现文化冲突,文化变异,在小说中寻找梦想,汲取民族文化河床中的资源,用民族感受事物的方式和思维,精神的依据,写出更好的作品。

  此次研讨会的作者庆胜,在会议的尾声,动情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文学的炽爱:“我的人生经历很复杂,经历很多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文学。今天听了这么多老师、专家、学者的评论,我真是使我大为开窍。这些珍贵的声音,真诚的评论,善意的指正,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各位老师的水平,在全国评论中所处的地位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可以说这个研讨会开的晚了,早开也许早就提升了,但今天也一样,可以让未来的创作走得更快更好。”

  正如叶梅在发言中说到的,“涂克冬•庆胜的研讨会的召开,具有特别特殊的意义,作品中那种鲜活的深入地气的一些描写,是今天这个时代坐在书斋里的人们感受不到的。这样的文本与其说是一个作家对文学的追求,更多的是对这个时代和我们在生活在内蒙生活甚至其他民族地区的那样一些多民族人群的倾诉,所以今天在这里研讨庆胜的作品,不仅是研讨一个鄂温克族作家,一个内蒙作家的书写,我想也是当代多民族作家的一种呈现,一种书写,一种评价。每逢人产生绝望,甚至压抑的时候,我们的多民族文学就出现了,我们多民族文学就开始以他们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给我们的文学给我们作家、给我们心灵带来温暖的时候了。因此在这么一个严重雾霾的,甚至预示着,或者说象征着我们这种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雾霾,种种的我们思想上的精神上的尘埃,在这么一个日子里,我们为多民族的风格各异的文学,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顽强的生命力的作品的研讨,几乎象征着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人类,还有生存和前行的勇气和信心”。这次研讨会的时间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很多人都表示,是自己参加研讨会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而且也是专家到场的层面较高的一次,因此其质量、意义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也同样相信,经历了这样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学的深入交流,庆胜的精神上会有更为丰富与多维的收获,以及对文学更为深刻的思考,期待庆胜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扬长避短,为鄂温克族创作出更为文坛所瞩目的佳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再添亮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