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古剧遗音传薪火

——看土家族阳戏《平叛招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7日13:12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悦
土家族阳戏《平叛招亲》剧照土家族阳戏《平叛招亲》剧照

  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一部来自我国西南地区的土家族阳戏《平叛招亲》格外引人注目。它以通俗易懂的文学脚本,高亢激越的音乐声腔、豪放质朴的表演动作、古朴神秘的面具脸壳,演绎了一出浪漫奇特的爱情故事。整台演出热烈、火爆,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古老的艺术风采。

  《平叛招亲》由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宜居乡沿峰村白马戏班演出,这是一支来自武陵山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农民业余演出队伍。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形成与衍变,是以民族艺人和以他们为核心组成的剧团、班社作为载体相传承的。少数民族剧团有许多都是业余的,如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的侗戏。业余剧团的艺人一般不脱离经济生产劳动,而是大都在农闲时分、喜庆节日或民俗活动中,临时组班演出。他们土生土长、半农半艺,农忙时劳作,空闲时演出,以特有的轻便活动方式,满足了广大农村人民的需要。因此,民族剧团(队)的建设,便成为关乎民族剧种发展的中坚力量。

  土家族阳戏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戏剧的活化石。它以家族为单位传承,至今已传承至第11代, 《平叛招亲》即全部由土家族人担纲演出。这种艺术传承方式,体现了少数民族戏剧的特性,如侗戏、布依戏、佤族清戏等也都是在村寨、家族中流传。他们传承着历史、文化、戏剧,也传承着人民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评判,体现了民族的宗教信仰、风情习俗和审美情趣。由于这种传承是文化的、根的传承,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世代相传。

  《平叛招亲》由祭祀仪式和演出正戏两部分组成,正戏中开战前也还要先作祭祀。祭祀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体现了少数民族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反映了宗教在少数民族世俗生活中的地位。少数民族戏剧在演出前,一般都要先祭祀本民族的始祖或神灵。只有祭祀开台后,才能演出正戏。如藏戏演出前要煨桑、跳羌姆,北路壮剧在演出前要请华光或八仙开台,而重庆阳戏则是请关老爷开台。土家族阳戏具有宗教仪式剧——傩戏的特征,其艺术形态原始、古朴,由演员头戴象征性面具进行表演,演出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起源、蜕生于宗教祭祀仪式中,而后经过酬神向娱人过程的转变,审美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形成一种既与神人祭拜的宗教祭仪相依存、又与世代相袭的民俗活动相依附的独特戏剧样式。

  《平叛招亲》的文学剧本基本样式是诗剧,但也具有戏剧性冲突。剧中表现二兄弟被俘后,二姐妹心中充满了杀与不杀的矛盾。此时俩兄弟、俩姐妹各有所思、独有唱念,间有喽罗从中斡旋,使舞台焦点不断转换,形成十分风趣的戏剧场面。剧本的唱词通俗易懂、质朴无华,有的近似于白话,但又合辙押韵,甚至巧用了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 ,体现了民间文学、说唱文学的特点。其念白简短、精练,唱腔与念白相间,形成张弛有序的韵律。尤其其中的几段对白:“以强欺弱者,斩!以大压小者,斩!将公报私者,斩! ”一连用了12个“斩”字,对白干净利落,既立了军规,又树了军威。

  尤其有趣的是,作者还将猜谜游戏引入剧中,这种引用来自于农村生活,是底层农民的特有思维,只有了解农村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剧中有一场表现兄弟俩与姐妹俩的雅袂对句,如“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个敢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等,更是充满了文化的意味,由是谁又敢说农民没有文化呢? !就连喽罗的语言也是妙语横生,兄弟俩说,“世上只有男找女,哪有女人找男人? ”喽罗却说,“我们少数民族都是姑娘找男子汉,政策放得松,小姐找相公。 ”其语言诙谐、幽默,表现出农民的思想、情感、机敏和情趣。

  土家族阳戏《平叛招亲》的舞台呈现亦是可圈可点与这种古朴艺术形态相适应的,就是演员除旦角外都要戴面具进行表演。男旦的素面、小嗓演唱、碎步前行的表演,与其他男性戴面具、大幅动作的表演,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具有很好的戏剧效果。这也不由让人想起,汉族的地戏、端公戏、关索戏以及少数民族的壮族师公戏、毛南戏等,许多角色也都是戴面具演出的,反映出古老剧种在艺术形态的某种共同特征。

  当然, 《平叛招亲》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业余戏班使用的演出脚本,大都具有说唱文学注重叙述性的特点,而不大注重文本的严谨与精细,因此文本仍可看出某些不足与缺憾。譬如有的地方、有的人物作了重复性的表述,例如战前已立下了12个当斩的军规,后在行军路上似就不必再作重复,重申“不许害良民、不许动草木、不许违令”的几不许;此外由于是农民的业余演出,其整体表演水平也有待作进一步提高。但金无足赤、瑕不掩瑜,由于此剧是土家族戏剧首次晋京演出,它开创了土家族戏剧的历史新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